提及「射程」二字,多年來都是一眾WARGAME 友論之不絕的話題,自古已然,
多年來亦有不少江湖逸事、例如某某山頭打到對面「打中」之說,射程動輒一百幾十米。
但當年手機尚且流行緊8250 跟 3310 ,拍片影相不易,所謂某某距離打中,永遠都是口耳相傳...信則有不信則無。
偶然亦有一些擁有較完善錄影工具之槍友真的會拍片實證,「75 米打汽水罐傳說」云云,多年來都教人津津樂道,
但這種拍片一般來說都是只有一槍,就是成功命中那一槍,背後可能是一TAKE PASS,或者更多工夫...
後來港台兩地亦興起一種比較嚴謹的PK 射擊戰,「30 米十發射擊比賽」,香港亦前後攪過兩次,
對上一次是在 M4 室內射擊場舉行,甚是熱鬧,然後…再沒有然後了。
這種比賽的玩法在港台兩地都大同少異,射手於 30 米距離,以任何合乎規則的槍支作單發射擊,最後計算其CTC,即彈著群的最大距離,範圍愈小愈好。
而同場另一玩法是於30 米(還是25米距離 ) 射擊大概5 寸高的鐵牌仔,中即有分。如此一來,精度跟準度都同時比較到了。
CTC 即在一定發數之內 ( 最少3 發 ),子彈必然命中的最大範圍,例如說30 米CTC 小於 A4 紙,即約一個成年人頭部的大小,換句話說就是射擊狀態良好的話,
射手可以一槍即可於30 米距離擊中目標頭部,這種數據可以相當程度代表槍支的射擊性能。
然而實戰時射擊命中與否,跟射手的身體狀態,疲勞度,或者射擊姿態是否舒適,或有無依托等原因亦有頗大關係,這是題外話。
當BB 槍玩家開始著眼於「準度」後,「我支槍打多遠」亦成為眾人掛在口邊的話題,以在下記憶,PTW 時代是比較多談這個,
因為PTW 本身就是著眼於準度跟操作性,「反應快、準度高」算是PTW 的寫照,後來GBB 興起,PTW 像真玩法的賣點頗被削弱,也被拉走了不少玩家。
「玩GBB就是玩像真」這個金句起碼聽了十年,但近年來GBB 亦開始談及「準度跟射程」,坊間亦不少影片是GBB 打60 、70 、80 甚至一百米的片,熱鬧非常。
其實準度跟射程從來都是一體兩面的東西,目的都是相同,就是「我能不能打中目標」,這種判斷會被歸納為「有效射程」。
「射程」跟「有效射程」並非完全一樣的東西,前者是「子彈能飛多遠」,後者是「子彈能飛多遠」+「在該距離仍然能有效命中目標」。
因此網上查槍械資料,永遠都是有兩個數值,就是「最大射程」跟「有效射程」,
例子:
M82狙擊槍最大射程是6.8 公里,有效射程是1.85 公里
M16 步最最大射程是3.6公里,有效射程是600 米
(資料取自槍炮世界,不同網站所寫距離有若干差異)
由此可以肯定一件事,有效射程是遠低於最大射程,如果滿心以為「粒彈到」便等同打得中,那只是自我滿足。除非射手的「幸運值」非常之高,幸運也是實力的一種.JPG。
當年亦認識過一些牛精玩家,開口埋口鬧人:「我支槍打成70 米,D 彈到哂都唔認死」云云…相信年資較深的槍友都總在生命中出現過一兩件這類玩家。
談及「有效射程」,在下查找資料,想找一個絕對的定義,卻發覺原來有效射程是沒有統一定義的,
雖然一般來說就是要「打得中」,但命中多少並無一個絕對比例,有些廠商是要求某某距離打三發全中目標,
有些廠商是某某距離打多槍而命中率達到一定%,而目標物亦沒有一定大小限制。
但方向大體上都是統一的,就是在一定距離之內能達到槍支殺傷的目的,而且目標物基本上都是以「人體」的大小為準,
除非是M82 等對物狙擊槍,不然都是以「不大於人體目標」為限,因為打的是人。
另外有一樣比較有趣的事,就是M249 跟M16 雖然是用同一樣的子彈,槍管長度也差無幾,但M249 的有效射程是 1000 米,而M16 是 600 米,距離長了足有6 成多,M249 跟打7.62 彈的M40 狙擊槍看齊。
但如果單論準度,M249 理應不會比M40優異,
然而 M249 有專用腳架,尾托也有射擊援衝裝置,加上有重槍管,這些設計的原因也只有一個,就是讓槍支可以作出連射而不失準度,也就是說槍支投出去的彈藥數量亦是有效射程考慮的因素之一。
(另一個佐證就是同為重槍管的M27 有效射程只有500~700米,可見彈藥投射量的影響 )
其實這個道理也不難理解,正如在下當年拿著一柄1.8J MARUI M40A5 狙擊槍,對著一個超過60 米的目標射擊,對方拿的只是一柄1J 前後的P90 AEG ,
但在彈量壓制之下,在下是必然要縮的,雖然單發來說那柄P90 命中率相當低,但連射數發甚至數十發,在下也頗為肯定如果不縮低,被對方命中將會是數秒之內的事,由此可見只要射擊量夠,也是「有效射程」的影響因素之一。
談回玩具槍,近日看頗多影片談及GBB 的射程,當中雖然不少是嚴謹且有參考性,但亦有不少片看完是得出一個「黑人問號」,最具代表性的是80 米左右向一棵大樹射擊那條片,
片中所見,最後確有數發BB 彈擊中樹幹還卡著,拍片之人便高高興興地說這是「命中距離」,然而他沒有考慮,AIRSOFT 玩具打的是人,卻不是比人體寬上數倍的大樹...更勿論實戰時對手是不會完全野外露出全體給你吃的,
以大樹來當測試對像實在甚是破格,坊間有種說法是談這種測試的,就是「一百米打得中...地球」...就是說子彈確是去得到,但準度根本不能拿來參考之意。
在下素來有做許多準度測試,但多數是以狙擊槍為主題,實戰拍片擊中50 米以上目標亦偶有發生,對狙擊槍於甚麼距離能有多大機率命中目標,心裡大概有個底。
然而對於GBB,相信不少玩家亦是概念模糊,始終GBB 彈道表現的變數較多,單論「氣溫」已經夠玩死人了,但實際表現如何,在下作了一個比較花時間的測試,希望得出的結果能為追求準度的GBB 玩家作一點參考。
測試對像如下:
1 - MARUI M4 MWS GBB
2 - VFC 416D 2015's GBB
3 - MARUI 89式 GBB
4 - VFC 416A5 GBB
除了m4 mws 換了一粒紫膠外,其餘槍支都是全原裝狀態,用的都是相同的4x 倍鏡,0.3 bb 彈,1.6~1.7j 火力,雙腳架射擊。
以下測試乃個別並單次之表現,並不代表該品牌之玩具槍性能表現必然跟片段一致,敬請注意。
MARUI M4 MWS GBB 射擊 35 米 ( 雷射測距 ) 5 寸直徑鐵碟 ( 8/27 HIT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ywigPiPG4U
VFC 416A5 射擊 35 米 5 寸鐵碟 ( 1/19 HIT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XPCDbXZdEA
VFC 416D (2015) 射擊 35 米 5 寸鐵碟 ( 0/22 HIT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pkgtVmqdgE
MARUI M4 89式 射擊 35 米 5 寸鐵碟 ( 6/24 HIT ) - 讓友人操刀試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YhxOVLS2mA
另外亦將MARUI 89式 GBB 跟VFC 416A5 GBB 追加特別測試,只因兩者皆是2018 年最新旗艦級產品,值得深入探討。
VFC 416A5 射擊 35 米 A4 紙 ( 14/32 HIT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LhB6nJk0lc
MARUI 89式 射擊 35 米 A4 紙 ( 21/28 HIT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MCKX-2q_1M
以35 米距離來說,兩柄GBB 都有相當的命中率,VFC 的416A5 本次測試得出 43% 的命中機率,MARUI 則是 75%。
A4 紙大概是成人頭部大小再多一點點,大概是實戰時最低限度的命中範圍。
35 米距離能 2~ 3 槍確實命中這個距離,個人認為是合格的性能,一般交戰,一出槍扣個2, 3 槍算是很基本的了,可視35 米皆為兩柄GBB 的「有效射程」。
然而35 米距離算是個前菜,需知道市面上不少玩家聲稱動輒打個50 , 60 米,其實在下玩GAME 多年,頗為了解50 , 60 米並非一個容易命中的距離,
即使在下多玩狙擊,但亦沒信心用一柄合法力手拉可以於60 米距離說中便中,雖然在下最長擊殺距離是約莫70 米,但說實話運氣成份佔了八、九成,可一不可再也。
至於市面上的GBB 是否真的進步神速,不能跟十年前同日而語,2018 年之出品是否能於 50 , 60 米距離擊中目標視作等閒,在下抱著戰戰兢兢的心情又作個測試。
既然以人體SIZE 為測試對像,目標自然不能過大,在下在網上參照了這幅圖片,標準紙靶,大體上是 49 X 79 CM ,
但在下度一下自己,肚至頭頂倒沒79 CM 那麼長,估計此紙靶是把下腹位置都計算在內,但實戰來說自然沒有人會露出那麼多位置任你打,
多除少補,最後以50 CM 直徑的圓盤為準,大概就是頭至腰的人體大小了。
目標,50CM 直徑圓鐵盤一個,雷射測距為51.2 米。
MARUI 89式 射擊 51 米 50CM 圓盤 ( 23/37 HIT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0fe2IoPWYU
VFC 416A5 51 米 50CM 圓盤 ( 1/20 HIT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4PbTgVSqLY
如果換算HIT RATE ,MARUI 89式 為 62 % ,VFC 416A5 為 5%,
再重申一次,這只是單次測試之結果不能代表同款槍支之必然表現,只供參考。
然而以此結果參照,如果實戰來說,50 米處有一敵人完全將上半身露出,拿MARUI 89 式射擊之,62% 命中率即2 槍必有一槍擊中,可視之為有效射程。
但實戰來說,當然沒有人會傻到整個跳出來任你射擊,如最簡單的計算,目標縮細多少,
命中率便打多少折,好像50CM 直徑大概是A2 SIZE ( 整個上半身 ),一半是A3 ( 半邊上半身 ),再一半是A4 ( 頭部 ),
以A4 大小頭部來估算,1/4 目標大小的命中率即會變成15.5% 左右,換言之如果51 米有條友凸個死人頭出來而你剛好拿MARUI 89式射之,需要射6~7 槍才可以確實命中。
至於 VFC 416A5 這次個別非具代表性之測試之中有5% 命中,即如果目標露出整個上半身,用家只需對目標射擊20~21 槍即可命中之。
一槍解決不了的目標,便用兩槍...一個匣解決不了的目標,可以用兩匣...
誠如高達故事入面馬莎所說,MS 的性能並不是戰力差的絕對因素,實戰中決定勝負的除了槍支性能,還有用家技術和隊友合作,
如果滿心歡喜以為拿一柄高命中的槍支下場便戰無不勝,那就大錯特錯了。
只要緣份一到,要中的,終究是會打得中。
後記:
雖然坊間不少準度測試都有若干不足,但以對玩具準度追求的意識上,始終是正面的。
起碼準度可以量化起來,不再是當年順口溜「好很準,打幾遠」云云。只需要在測試時再講究一些,
最低限度不要用一些大到無譜的目標物來測試 ( 見過鬼佬真的的用貨VAN 來測AIRSOFT 準度...),
這樣已經有代表性不少,至於是用CTC 、命中次數,或是擊中指定目標來測試,盡可各施各法,只需要作出一定射擊數來取樣參考便可,
最低限度相比起拍條片再高呼「打得中」60米對面岸好開心之流是更有參考性。
[
本帖最後由 Dave 於 19-8-2018 10:26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