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四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德國反潛艦艇發展簡史

四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德國反潛艦艇發展簡史

以下的圖片偶爾會化身成「金色青蛙」,
遇到這個情況請忍耐一下,
正常情況下慢慢會變回原狀的。
 
 

開山之作----KS 獵潛艇
話說從頭, 所謂 K S艇, 是德語 KS-Boote 即 Kustenschutzboote 海岸護衛艇的縮寫。 在其基礎上, 東德海軍發展出了一型獵潛艇, 也是東德海軍第一款反潛艦艇。
自 1948 年起, 民主德國方面就計劃為海軍以及海警部隊建造一型通用護衛艇, 出於保密與偽裝的原因, 對外宣稱柏林船廠將要建造的是一型小型巡邏艇 (德語 Kutter 或者 Seekutter )。 直到新艇交付後, 才正式確定其為海岸護衛艇( Kustenschutzboote )。 不過 Seekutter 的名號倒是流傳下來, 成為KS 艇的一個非官方的常用稱呼。
KS 艇有數種變型, 主要有 26m-Seekutter (26米艇), 27.6m Seekutter (27米艇), KS Langsam (KS慢艇), 以及獵潛艇 U-Jäger

計劃中首批的 6 艘 KS 艇由柏林船廠建造。 1950 年第一批3艘新艇經由內河航道運送至斯特拉爾松, 並在那裡完成所有艇上設備的安裝。
本艇采用三台容克斯 Jumo 205 D 航空發動機作為動力, 三軸三槳。
武器方面, 前甲板裝有一門單聯 20 毫米 Flak 38 高炮, 艇尾一門雙聯裝 Flak 38 高炮。
之後的海試顯示, 這批艇的航速達不到設計要求。 雖然通過調整螺旋槳軸距對航速進行了一定的提高, 但始終未能達到設計值。
第一批次的這三艘艇被分別命名為友誼, 先鋒與團結號, 這也是唯一有艇名的三艘KS艇, 後續艇都沒有艇名。
排水量 72 噸
長 26.8 米
寬 4.6 米
吃水 1.4 米
航速 20 節
乘員 20 人

在首批次 KS 艇試航之後, 改進工作隨即展開, 主要的改動是艇體修型, 在保持動力系統不變的情況下, 通過加長艇體2米, 使得航速達到了 24 節, 基本滿足使用要求。
完成試航之後即展開批量建造, 總計建造了 22 艘艇, 其中 6 艘在沃爾加斯特船廠建造, 其余仍由柏林船廠完成建造。 這其中只有 4 艘艇沿用與首批次相同的武器配置, 其余各艇皆以兩門厄力孔 20 毫米高炮取代 Flak 38。
有意思的是, 雖然被稱作 27.6 米艇, 但實際上第二批次的艇已經達到了近 29 米長。
最早的 KS 艇是在東德海警服役, 從 1952 年開始, 8 艘 KS 艇連帶艇員一起轉交給新成立的邊境警察部隊。
為了適應任務的需要, 改善艇上作業環境, 從 1959 年起, 這些艇在羅斯托克進行了一定的改造, 包括改建艦橋, 用 14.5 毫米雙聯機槍取代原有機炮, 增設 500 升淡水貯備, 添加電冰箱等。
1962 年, 邊防部隊又接受了 12 艘 KS 艇, 但這些艇沒有作進一步的改造。
排水量 78.4 噸
長 28.8 米
寬 4.80 米
吃水 1.50 米
航速 24 節
乘員 20 人

KS Langsam
1951 年, 有一艘 26 米艇改裝了動力系統, 用 6 NVD 24 柴油引擎替換了容克斯引擎, 單台功率僅 73 kw 的新引擎導致該艇航速降為 10 節, 所以這僅有的一艘艇被稱為 KS 慢艇, 作為訓練艇使用。
KS 獵潛艇










雖然首先獲得 KS 艇的是海警及之後的邊防警部隊, 但是從一開始, KS 艇就為改裝成獵潛艇預留了足夠的空間。
從 1953 年開始, 有 10 艘的 KS 艇接受改裝, 以作反潛用途。 它們安裝了購自蘇聯的塔米爾 10 型主動聲納, 並在艇尾加裝兩具深水炸彈投架, 每具裝彈 6 枚。
KS 艇改裝而來的獵潛艇由此成為東德方面的首批反潛力量。
到了 1960 年代, 當各艇的容克斯引擎都到了使用壽限。 所有尚在役的 KS 艇都換裝了兩台 6 NVD 26A 引擎, 驅動外側的兩具螺旋槳。
各艇服役至 60 年代末, 才由從蘇聯引進的 201-M 艇取代。



專職外援----201-M 型獵潛艇
自蘇聯引進的 201-M 型獵潛艇, 總計 16 艘, 與大部分東德艦艇以城市命名不同, 該級艇皆以動物命名, 首艇 Adler-鷹號於 1959 年入役, 所以該級艇在東德也被稱為鷹級獵潛艇。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 聯邦德國方面重整海軍的計劃業已展開, 其中也包括了恢復潛艇編制的計劃。 相對的, 東德方面也有類似方案,但因為蘇聯方面的阻擾, 東德海軍潛艇部隊最終沒有成立。 作為制衡, 之後的東德海軍特別重視反潛力量的發展。 引進 201-M, 是為建立專門的反潛艦隊的第一步。
排水量 250 噸
長 41.6 米
寬 6 米
吃水 2.8 米
三台柴油機,總功率 6000 馬力
航速 29 節
航程 1100 海里
乘員 30 人
武備
兩門雙聯裝 25 毫米炮
四座 RBU-1200 五管反潛火箭發射裝置
兩座深彈投架













自力更生----鯊魚級獵潛艇
12 型獵潛艇, 即鯊魚級, 是東德歷時十余年, 幾經反復最終完成自制的一級獵潛艇, 是海軍的反潛主力。
主要有 12.1 型, 12.3 型, 12.4 型三種不同試驗型, 其中 12.4 型最終定型生產。
Projekt 12
在改裝 KS 艇以作反潛用途之前, 東德方面就已經計劃建造一款專用的獵潛艇。 於 1952 年 9 月 3 日展開的 12 型小型獵潛艦計劃, 准備建造 24 艘艇, 其中 12 艘交與海警部隊, 另 12 艘交與邊境警察。 因為技術儲備的不足, 這個計劃未能完成。
Projekt 12.1V

真正的鯊魚級獵潛艇, 始於 1959 年由沃爾加斯特船廠建造的 1 號艇, 項目代號 12.1V, 此時距離 12 型原始項目開始已經過去了 8 年。 12.1V 采用三軸推進, 中軸由一台 6 KV D43A 柴油機驅動, 兩側則由兩台 D40 引擎驅動。
下水之後, 12.1V 展開廣泛的航行試驗, 並於 1963 年 12 月 26 日交付海軍, 比原定計劃再次推遲了 2 年之久。
因為性能上的明顯不足, 在海軍繼續試驗了一段時間之後, 12.1V 於 1964 年 7 月轉為教練用途, 交由位於帕勞的培訓單位使用, 賦予編號  S-01。
1970 年 2 月 11 日, 12.1V 退役。
排水量 250 噸
長 49.1 米
寬 6.02 米
吃水 2.0 米
航速最高 19 節
乘員 11 人
發動機 1台 6KVD43A, 兩台 D40, 總功率 3383kw
航程 1500 海里
武備
兩座雙聯裝 25 毫米艦炮, 4 座 RBU-1200, 2 座深彈投架



Projekt 12.2
同 12.1 項目並行展開的另一款艇代號 12.2, 於 1958 年展開設計建造, 在 1959 年完成部分建造任務。 隨後轉入 12.3 項目繼續發展。



Projekt 12.3


12.3 項目是對於 12.2 項目的繼承。 采用最新的 Pirna 051 燃氣渦輪引擎。 於 1963 年 4 月 11 日交付海軍, 編號 V-81, 稍後改為 V-86, 艇名 Werdau 維道, 作試驗用途, 1983 年 4 月 21日退役, 此後作為零配件後備直到解體。
排水量 315 噸
長 51.57 米
寬 6.60 米
吃水 2.83 米
航速最高 34 節
乘員 24 人
發動機 2 台 GT Pirna 051 燃氣渦輪引擎, 1 台 D40 柴油機, 總功率 8790kw
航程 1800 海里
武備
兩座雙聯裝 25 毫米艦炮, 4 座 RBU-1200, 2 座深彈投架

 


Projekt 12.4
在仔細檢視 12.2 與 12.3 項目後, 沃爾加斯特船廠推出 12.4 項目, 在 12.2 及 12.3 項目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 同時采用一些蘇聯方面的武器設備, 比如 MR-104 火炮系統。 最終以此艇定型, 投入批量生產。
Projekt 12.4M











即 12.4 的批量生產型。 1964 年起進入量產, 首艇 12.401, 格芮維斯米勒恩號於 1965 年 7 月 5 日交付。 1966 年最後一艘, 12.412, 特忒勞號交付。
1985 年 2 月 28 日, 該級艇全部退役。
排水量 320 噸
長 51.7 米
寬 6.60 米
吃水 2.43 米
航速最高 32 節
乘員 29 人
發動機 2 台 GT Pirna 051 燃氣渦輪引擎, 1 台 D40 柴油機, 總功率 8790kw
航程 1830 海里
武備
兩座雙聯裝 30 毫米 AK230 艦炮, 4 座 RBU-1200, 2 座深彈投架

 


巔峰之作----帕其姆級







1973 年, 蘇聯方面向東德建議, 雙方共同開發一款排水量低於 500 噸的小型反潛艦艇。 並提出希望由東德獨自開發相關的水聲設備以及武器系統。
1974 年 7 月, 東德部長會議作出決定, 否決了蘇聯的方案。 基於當時東德的技術水平和經濟狀況, 這樣的決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一方面, 東德的工業部門完全沒有開發和建造類似設備的經驗, 尤其是武器系統, 即使項目上馬, 研制建造也將非常耗時, 基本上無望在蘇聯方面期望的時間內完工, 另一方面, 為一款不太可能大批量建造的反潛艦設置生產線, 也是相當的不經濟。 蘇聯方面對此決定表示不可接受。
雖然拒絕了蘇聯方面的方案, 但是實際上沃爾加斯特船廠一早已經展開了自用新型反潛艦的預研工作。 只是因為政府方面未能就技術引進與蘇方達成協議, 方案進展遲緩。
直到 1976 年 1 月, 東德才與蘇聯就早前被否決的方案達成諒解, 雙方同意繼續合作設計建造新艦, 並將由蘇聯方面提供水聲以及武器系統的技術和硬件設備。 新項目將主要保證東德方面的使用需要, 型號稱作 133.1 項目, 原計劃的蘇用項目 133.2 暫緩。
1976 年,在蘇聯技術人員的參與下, 沃爾加斯特的 133.1 項目全面展開。
在 133.1 項目開始後, 蘇聯方面又提議, 僅建造 4 艘同型艦作為試制, 隨後加強武器配置, 進階至133.1M 型。 東德沒有接受這個提議, 短時間內推出兩款新艦, 在東德很難實現。
1978 年, 133.1 項目進入批量生產階段, 首批計劃建造 16 艘。
從 1980 年 7 月到 12 月, 最先完工的 133.101 和 133.102 在呂根以及波羅的斯克展開海試。 其中相當多的航行以及反潛科目都是之前的東德海軍從未實踐過的。 在波羅的斯克的試航, 給與蘇聯方面對於此型艦艇進行全面考察的機會。
在完成試航任務後, 133.102 艦, Parchim 帕其姆號於 1981 年 4 月 9 日正式加入海軍服役, 而實際上的首艦 133.101 Wismar 魏斯瑪號與 7 月 9 日入役。 後續艦以每年 4 艘的速度完成建造。
兩個德國統一後, 所有 16 艘帕其姆全部退役, 其中 5 艘曾在聯邦德國海軍作試驗用途。 1992 年轉賣印度尼西亞。













TOP

嘩,勁揪呀,師兄!!!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