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screwupman2022 於 2018-8-19 21:47 發表
其實佢有冇解釋點解要咁樣設計呢?
正常blowback的手槍 條滑架回膛時有個部件負責將彈匣最頂的一發子彈推入槍膛,上膛...而哩支blow forward槍,枝槍管一向前滑走,extract and eject拋走彈殼之後,見到彈匣最 ...
當年(1908)自動上彈手槍仍是新技術, 百花齊放之時, 想到的都有人試...
好處包括: 前部連帶槍管, 質量較高, 可用簡單"前座"設計發射威力較強的彈藥...(32 ACP > 25 auto), 以及構造及成本門檻較低
...但敗也蕭何, 此前座佈局將衝力引導向前, 變得控制困難... 再者向前推"士拉"這動作帶有一定危險性(比向後拉, 手指前滑遮蓋槍咀機會大增, 可參考KSG的慘劇
https://www.thegunwriter.com/191 ... kel-tec-ksg-injury/ )
, 所以無再發展下去了
至於退殼及上彈則相當巧妙, 首先槍套尾端有一突起部份將彈殼前推, 然後由於再無槍膛/管的下壓力壓低彈匣最頂部的子彈, 新的子彈向上猛推(踢一踢果o下), 並將彈殼向上推出, 完成退殼動作
...連隨槍管向後回膛, 上彈坡引導彈頭入膛, 上膛完成
[
本帖最後由 Ben_9413 於 20-8-2018 22:53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