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雇傭軍運作模式
美國《華盛頓郵報》2月14日報道,洇在伊拉克濫殺無辜而名譽掃地的美國私人軍事公司“黑水保安公司”決定放棄使用“黑水”標誌,改為xe公司,公司經營重心也將有所轉變。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雇傭兵公司“黑水”的轉型,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昭示著,現代雇傭軍正經歷著一場新的角色重塑。
“先天性政治缺損綜合症”
雇傭軍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揉雜成的群體,其中成員有的是作戰經驗豐富的退伍軍人,有的純粹是亡命之徒,有的可能是迫於生計臨時入夥,有的甚至是服刑人員,如十九世紀被歐洲發配到非洲的囚犯,戰爭爆發後,紛紛加入到雇傭軍行列。他們自然不是“戴罪立功”,而是“落草為寇”。
也許是因為被認為並非靈魂的順民而是金錢的奴隸,這個從西元前2000多年自第一次戰爭文字記錄史以來就存在的特殊群體,一直掙紮在政治邊緣線上,見不得陽光,縮在陰暗角落,任人奚落。古代軍事政治理論家馬基雅維利在其名著《君主論》中告誡道:君主應該依靠自己的武裝,而不是雇傭軍。在其警示下,古英格蘭和蘇格蘭相繼掀起了驅逐外國雇傭軍的運動。
雇傭軍有時也被別有用心的人通過“政治障眼法”包裝成政治力量,但終不免於被世人識破。上世紀60年代,美國以古巴流亡政府的名義在古巴流亡人士中招募雇傭兵,經過美國中情局的精心訓練後,雇傭軍打著“反攻古巴”的旗號,駕著美國轟炸機,開著美國配發的武裝船隻,跨過邁阿密海峽,殺向古巴。結果這夥配有先進武器的雇傭軍在配備簡陋、兵力不足的古巴邊防軍的頑強打擊下,潰不成軍,丟盔卸甲。這樁事件的本質是美國入侵,而形式是古巴流亡人士反攻古巴的一場“內戰“手段則使用了雇傭軍。對於這場歷史事件的鑒定,政治家們稱它為“豬灣事件”,側面反映了雇傭軍在政治利益的話語上是上不了大臺面的。
上世紀70年代起,國際社會開始啟動政治程式禁絕雇傭軍。1977年的《日內瓦公約》附加議定書正式給雇傭軍開出了明確的定義,直截了當宣告外國雇傭兵不應享有作為戰鬥員或成為戰俘的權利。1980年第3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禁止各國徵募、使用、資助和訓練雇傭兵。2003年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一項法案,禁止外籍雇傭軍這個職業,違者輕則罰款,重則坐牢,僱主也要連坐受罰。從這個意義上看,雇傭軍本身患的是“先天性政治缺損綜合症”。
綿綿不絕的“特殊商品”
雇傭兵與職業刺客的最大區別在於一個在明處,一個在暗處;一個是戰爭工具,一個是名副其實的“死亡掮客”;一個還有著一點行為理由,一個則完全沒有良心底線,冷血成性,是社會上的高危分子。
但他們有一個共性,都不願意對所承攬的手頭活進行道德上的價值判斷。一位曾是美國軍界知名人士、現已成為一名雇傭兵的美國軍人說:“現在只要有人願意付錢給我,我就會替他賣命。我不知道什麼是錯。我可以替裏根效勞,同樣可以為卡扎菲賣命。”這的確是部分雇傭兵心理的真實寫照。
雇傭軍的本質就是軍人商品化,他們通過出售戰鬥能力和軍事經驗,在契約規定時間,向不特定的人、組織或國家等“買主”表達效忠。雖然雇傭軍與生俱來地帶有“背信棄義”嫌疑,其“效忠”的真實性和持久性都令人生疑,但雇傭軍長期四處征戰,有豐富作戰經驗,非常適合讓他們來扮演“救火隊員”的角色,服務於短期目標。從古羅馬時代開始,各地方公國或領主出於自己軍隊戰鬥力的不足紛紛出高價買來雇傭軍,雇傭軍這種特殊商品在戰爭市場一直綿綿不絕。
社會商品化程度越高,市場要素越多元化,雇傭軍這種特殊商品就會越受歡迎。有分析家認為,雇傭軍可以說是在國家壟斷合法暴力之後,對“安全”需求供應不足造成的市場真空的補充。法國一直保留外籍兵團,主要部署在法國海外領地。而美國針對美國移民推出的“服役換國籍”計劃,本質上還是雇傭軍,是一項赤裸裸的利益交換。
但雇傭軍並不是純粹的商品化產物,他們的商品性更主要是被戰爭政治所賦予的,只要有戰爭,他們就可能會作為戰爭機器的一種元素參與到血與火的拼殺中。從這個意義上說,戰爭才是雇傭軍的“生命線”。
進入21世紀,在全球反恐陣線上,現代雇傭兵似乎越來越有用武之地。在駐外企業遭受襲擊時,本國的軍隊和警察很難出手相助,因此行動靈活的職業軍團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像在伊拉克開展業務的美國“黑水保安公司”那樣,越來越多的企業擁有著讓軍隊汗顏的戰鬥能力。
據悉,以色列人雇傭兵在全球都十分搶手。他們訓練嚴格,效率極高,冷酷而可靠。20世紀80年代初期,菲律賓上流社會人士紛紛雇傭以色列人當私人保鏢,一些富豪甚至擁有由以色列退役軍人訓練的私有軍隊。南美洲的軍事集團也以聘用以色列顧問為一種時尚。此外,以色列雇傭兵的身影還出現在伊朗、印尼、斯里蘭卡等許多國家,可謂“哪有戰爭,哪就有以色列雇傭兵”。
公司化後的重生之路
雇傭軍在政治上的弱勢,最本質的原因在於它缺乏一個合法的活動平臺,“為錢賣命”的形象,使他們永遠不可能集合成一股真正有影響力的力量,他們大多時候只是被人高價購買的戰場炮灰。
伴隨著上世紀後半葉國際社會對外籍雇傭兵的政治打壓,雇傭軍也開始走向新的組織方式,向公司化治理結構轉型,穿上了“法人”這層面紗。
公司化改變了雇傭軍曾經的個人或小團體式的非主流形象,向更專業、更敬業的方向發展。但其商品本質還是沒有變化。
促成雇傭軍轉型的另一個外部因素是,隨著冷戰的結束,世界各國紛紛打起“裁軍”牌,大批官兵轉業,人數眾多,難以適應現代就業市場需要,結果有的成了社會的負擔。私人軍事公司正好成了吸納富餘軍人的場所,各國都明裏暗裏出臺政策,鼓勵此產業。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軍事問題專家彼得?辛格曾表示:“私人軍事公司是一個受利益驅動的組織,它們出售的是與戰爭相關的專業服務。這些公司專門提供軍事技術、包括戰術軍事行動、戰略計劃j情報收集與分析、軍事行動支援、軍隊培訓以及軍事技術援助。”
法人化後的“保安”公司刻意與雇傭軍這三字保持距離,對人們稱其雇傭軍十分反感。赫赫有名的南非私營武裝公司(EO)聲稱,他們沒有任何軍事裝備,沒有任何軍事基地或倉庫等軍事設施,因此不應該被描述為“私人軍隊”。
“雇傭軍”合法落地後,“保安”公司蓬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全球現在約有100多家這類“保安”公司,其中以擁有700多名成員的南非EO、在巴哈馬註冊而在倫敦有數個辦事處的sI公司及日益活躍的美國弗吉尼亞軍事職業資源公司(MPRI)最有實力。伊戰爆發後,在美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黑水”公司迅速崛起,一度成為行業“老大”。
各國雇傭軍掃描
雖然南非EO公司否認自己是“私人軍隊”,但它已被一些業界人士認為是當代“保安”公司中最有成就的一支力量。
據海外媒體報道,上世紀90年代獅子山發生內亂後,反政府武裝攻勢淩厲,該國政府于1995年和EO簽訂了一份為期兩年的合同。EO派出300名雇傭軍協助政府軍作戰。不出幾個月,反政府武裝潰不成軍,不得不與政府軍簽署了和平協議。EO公司當然報酬不菲,不僅每月有120萬美元進賬,還得到了部分鑽石礦的開採權。不久,巴布亞紐幾內亞又找到府來,請求EO幫它圍剿鬧獨立已達9年之久的反政府武裝。這一次,由於巴政府後來發生的政變而中斷了合同,但EO仍然從中獲得了高額利潤。
美國因陷入“兩場戰爭”而被稱為“現代戰爭機器”,美國的雇傭軍性質的保安公司也最讓人眼花繚亂。有資料顯示,自1994年以來,五角大樓與至少12家總部設在美國的私人軍事公司簽訂的防務合同超過3061項。這些私人軍事公司往往還與大的跨國公司、企業財團保持密切的聯繫。比如,布朗與路特公司是哈利伯頓石油公司的子公司;文內爾公司最初只是一個建築公司,轉到軍需服務領域後,成為BDM公司的分公司,依附於國際投資巨頭卡萊爾集團;2000年,弗吉尼亞軍事職業資源公司被美國L-3通信公司收購。
美國私人軍事公司以高級軍人多而著稱。創辦MPRI公司的弗農?劉易斯曾說,在其公司中,“每平方英尺的將軍數量要比五角大樓還多”。儘管“黑水事件”重挫了美國海外保安公司的形象,不過,“黑水事件”不會在實質上影響美國私人軍事公司的發展。
事實上,各個軍事熱點地區均可找到雇傭軍的足跡。在波黑戰場、車臣戰場,在阿富汗戰爭中,均閃現著雇傭軍的身影。伊拉克一度是雇傭軍的天堂,每5個士兵中就有一名是雇傭兵。
法國外籍兵團由來自80多個國家的外籍人員組成,外籍兵團中許多曾在他國特種部隊服役過。據說其中也有華裔雇傭兵,而且還很受歡迎,因為華裔雇傭兵更有紀律性,作戰勇敢。
歷史記錄過法國外籍兵團尷尬和輝煌交替的時刻。在1859年義大利戰爭和1863年墨西哥戰爭中,法國外籍兵團因內部立場不同而互相殘殺。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們也為法國立下汗馬功勞。
入法國兵團要宣誓,其誓言也很有趣,是“兵團是我們的祖國”,其實士兵的工資還是由法國政府在撥付。
如果在兵團裏服滿五年之後,而且取得優良證明,便可以取得法國居留權或國籍。這個法國模式對來自第三世界的退伍軍人而言,無疑是有吸引力的。
未來戰場的生力軍
科幻遊戲《雇傭軍:秘密戰爭》把場景設定在未來20lO年,背景是越來越多的國家選擇了“雇傭軍”形式的軍事作戰團體去完成軍事任務。
的確,未來型戰爭中,隨著機器戰士大量使用於戰場,爆發毀滅性戰爭的可能性增大,各國常規軍事力量中軍人數量會大幅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更靈活、更訓練有素、更能實現短期目標的雇傭軍。
雇傭軍可不可以大量投入于維和任務?這一話題已引起各國關注。現在,聯合國投入維和的資源越來越多,但效果卻不理想。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說過:“當我們需要經受過戰爭考驗的士兵把衝突各方分開時,我考慮過聘用私人公司的可能性。”有專家預測,未來一些提供維和力量的軍隊可能來自私營軍事公司,而不是來自國家。看來,未來雇傭軍的角色有可能更加生猛。
四大雇傭軍公司名氣較大 背後都有政府和軍方撐腰
雇傭軍轉型後,成立的公司有上百家,比較出名的有4家。
第一個是1989年建立的南非私營武裝公司(EO),旗下曾擁有700多名成員,多數是南非軍隊退役軍官和特種作戰士兵。該公司曾參與安哥拉等非洲國家的內戰。後來,由於南非嚴格管理,該公司幾年前解散,其成員或另組公司或加入海外雇傭軍公司。
第二個是在巴哈馬註冊、在倫敦和華盛頓設有數個辦事處的SI公司。該公司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有英國政府及軍方背景,雇員包括多名英國和美國高級軍官。其主要業務是提供保安、咨詢、軍事訓練、情報支持和後勤保障等。
第三個是位於美國弗吉尼亞州的軍事職業資源公司MPRI。它是美國將軍劉易斯于1987年創辦的,吸納了眾多美軍退役將軍加盟。有報道稱,MPRI公司檔案庫裏的退役軍人超過2000名。
第四個是總部設在美國的黑水安全咨詢公司。該公司成立於1996年,旗下有5家子公司,分別提供咨詢、培訓和情報等方面的服務。該公司在全球各地都有辦事處,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還有個訓練營地。它的主要客戶是美國國務院、國防部、交通部和國土安全部以及著名跨國公司。2002年,該公司與美國國防部簽訂了高達3570萬美元的合同,幫助後者訓練一萬名反恐士兵。該公司以前比較低調,因最近在伊拉克業務量較大而聲名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