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篇社論講得好好
勿讓勝利冲昏頭腦 申辦亞運還須三思
(明報)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05:10
【明報專訊】開幕之前氣氛冷清的東亞運,全靠香港運動員奮戰不懈,金牌破紀錄,香港足球隊更神奇奪金,最終為港人帶來歡欣快樂的一周,隨著閉幕禮結束,香港應否進而申辦亞運,將被提上議事日程。港隊在東亞運取得佳績,市民對香港運動員水平的認同肯定提高,但是當局不能被勝利冲昏頭腦,急於求成,必須冷靜分析,總結這次東亞運的成敗得失,細心衡量申辦亞運的利弊,從長計議,再定行止。
1999年,香港曾經申辦2006年亞運,敗給卡塔爾的多哈;當時有不少港人抱著懷疑的態度,指香港體育設施不足,運動員水平不高,申辦亞運只是好大喜功。
10年後的今天,香港運動員在多次的亞運都取得不錯的成績,加上今次東亞運奪得佳績,相信現時提出申辦亞運,支持的市民亦會增加。事實上,根據本報做的民意調查顯示,自從香港贏得足球金牌後,受訪者支持香港申辦亞運的比率立即飈升。有了市民的背書,政府就可動用較多財政資源,為香港興建合規格的運動場館及選手村,場地不足恐淪為笑柄的問題,相信不難解決。
即使場地設施等硬件可望獲得足夠支援,但是否代表現在時機已經成熟?現時港人正在歡欣亢奮,沉醉於勝利的一刻,但申辦亞運是長遠而且重大的決定,必須細心考慮,不能冒進。
亞運財政承擔巨大
場館選手村易變白象
斥資興建豪華場館,比賽時當然大派用場,但比賽過後又如何處理?會否變成大白象?選手村的上千單位會用作什麼用途?是改建為公屋、居屋還是豪宅出售?每當涉及地產項目都是敏感的議題,這些問題都需要周詳的規劃。
此外,亞運與東亞運的規模是無法比擬的──亞運的參與國家或地區是東亞運的多倍,所涉及的比賽項目增幅更厲害,需要的財政承擔將會以幾何級數上升;然而,亞運與奧運 不一樣,極難收支平衡,若申辦亞運為香港帶來大筆財政負擔,公眾也許會質疑公帑是否用得其所,徒添社會爭拗。
港人支持香港運動員,但不代表港人支持香港的體育運動「搞手」。東亞運開幕前及開幕初期,負面消息接連出現,更曾鬧出聖火傳送幾乎走進電視城的笑話,令不少港人擔心香港將要出醜,搞出國際笑話。比賽開始後,由於香港運動員成績彪炳,賽會的運作問題都暫時拋諸腦後,這次為香港人帶來「傳奇一刻」的,主要是努力不懈的運動員,而非主辦單位。市民對主辦單位及負責體育的官民組織的辦事能力,仍然存有很大的疑問;香港應否乘勝出擊,申請主辦亞運,必須三思而後行。
香港的收費電視台,願意出天價競投英超聯 轉播;港人追捧體育明星的程度,也相當瘋狂。但這些都只是反映港人熱愛觀賞體育,香港的運動風氣並不算熱烈,政府、企業以至家庭對體育的支持都相當有限,例如,雖然有部分家長鼓勵子女運動,但不少是抱著運動有助升讀名校的心態,一旦子女選擇當運動員,家長往往反對,一個主要原因是香港對運動員的生計保障不足,訓練時收入微薄,退役後前路茫茫,運動員更可能因為參與比賽而飯碗不保,香港女子曲棍球隊隊員黃天慧,就因為要求準時下班及經常為了比賽而請假,最近終於被公司「炒魷魚」。
主辦亞運,有如服食興奮劑,又或在維港上空放煙花,在運動會舉辦的一刻,全城哄動,興奮莫名,但燦爛過後煙消雲散,香港的體育運動制度有否根本上的改進?剎那光輝過後,根基是否較以前穩固?這些都是必須認真檢討的問題。
沒有體育制度革新
辦亞運只是燒煙花
要申辦亞運,不是在東亞運後一鼓作氣就能成事。政府須先交出令人信服的長遠計劃,包括:
(1)檢討運動資助制度,普及而受歡迎但較少取得獎牌的項目,是否也應獲資助;
(2)如何改善各體育屬會的運作,以培訓更多優秀的運動員;
(3)如何協助運動員改善生計,毋須為退役後苦惱等等;
(4)這次主辦東亞運後,能否汲取經驗,確保錯漏百出的情况不再出現,也是當局必須認真檢討和改進的。
主辦運動會只求爭金奪銀實在過於功利,對整體社會而言,最重要的是推動運動風氣,改善市民體質;所以,政府應有計劃地吸引更多人成為運動愛好者,香港體育的根基才能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