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在義大利博洛尼亞童書展上舉行的2016年國際安徒生獎獎項宣佈現場,中國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在臺上就座。
http://www.hkaci.org.hk/zh/2016/ ... %E8%AE%80%E4%B8%8D/
---
“一部文學史,85%都是悲劇性的。兒童文學也不例外”
早在1995年4月在臺灣訪問期間的演講《寫童書養精神》中,曹文軒就指出:“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兒童文學是讓兒童快樂的一種文學。我一開始就不贊成這種看法。快樂並不是一個人的最佳品質。並且,一味快樂,會使一個人滑向輕浮與輕飄,失去應有的莊嚴與深刻。傻乎乎地樂,不知人生苦難地咧開大嘴來笑,是不可能獲得人生品質的。”
去年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曹文軒也指出兒童文學中“苦難閱讀”不可缺少。讓他感奇怪的一點是,不少家長在避諱“苦難”這個主題。“家長們會把他們曾經遭受過的痛苦忘記得一乾二淨,倒覺得孩子苦得很。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困境,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絕不是從今天才開始。家長似乎認為,回避了文學作品中的苦難,好像孩子就沒有苦難了。他們完全回避了今天孩子們的真實情緒、狀況,也回避自己的過去。如果整個社會都強調孩子們太苦了,要給他們放鬆,這反而是不利於孩子們成長的。”
什麼是好的兒童文學作品?曹文軒也在去年的採訪中給出了他的答案:“首先必須是文學,這與其他類型的文學在標準上沒有差距,只不過是因為考慮到兒童、少年讀者的認知能力、欣賞能力,在語言的深淺上有所變化,但就文學性來講,它沒有任何差異。一部文學史,85%都是悲劇性的。兒童文學也不例外,當我們提到那些名著作品時,都是如此。比如安徒生童話中,《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女孩》,都是給人帶來憂傷和痛苦的。再比如《夏洛的網》、《時代廣場的蟋蟀》、《小王子》都有一些淡淡的憂傷。我還特別喜歡前蘇聯作家艾特馬托夫的《白輪船》,通過一個七歲孩子的悲劇性故事,把富有寓意的神話、孩子五色斑斕的幻想與嚴酷的現實緊密交織在一起。當我們在說憂傷時,並不是讓孩子絕望、頹廢的,而是一種對生命的體驗和認識,生活本來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這是成長必須經歷的陣痛。”
---
苦口良藥
沒有燈 尚有人 相擁過亦算好運
縱是病人捱到茶也變苦苦茶亦變甘
多慶幸 幸福人 失戀過學會安份
你在從前留低的吸引都昇華變藥引
https://m.youtube.com/watch?v=d74q3FaLnXs
苦水喝過蜜餞會顯得更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