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Good Old Days」迷思 殖民時代幸福些?

「Good Old Days」迷思 殖民時代幸福些?

【經濟日報專訊】香港單車手李慧詩在倫敦奧運會勇奪銅牌,英國及中國選手分奪金、銀牌,頒獎禮播着英國國歌,三地旗幟飄揚,竟引來網民惡搞把特區旗變成英國香港旗,紛紛留言懷念97前殖民地年代!但看清楚一點,舊日子真的美好嗎?

不滿社會現況 才懷念以前

近年不時有示威者揮動英國香港旗,這在剛回歸後首幾年的遊行中較少見到。李慧詩得獎後,有網民留言「好懷念97前的日子」、「聽住God save the Queen恭喜香港隊」等,部分更形容香港在英治時代為「Good Old Days」。這些舉動,不難看出是對社會現況不滿,造成懷念往日的情感投射,但這是否只是Good Old Days的迷思?

論經濟,回歸前的經濟增長速度飛快,例如經濟總量在1984至97年,合共增長超過400%,但在回歸後的97至2011年,增長則少於40%,速度明顯放緩,回歸後的薪酬增長也緩慢。但除了經濟,還有更多令市民不滿的問題,例如回歸後最多爭議的官商勾結、貧富懸殊,還有香港的民主及人權等議題,梁振英政府上台後,「西環治港」及國民教育近日又鬧得沸騰等,也是釀成港人不滿的原因;但這些問題在回歸前就不存在嗎?

1.官商勾結︰制度化 Vs 個人化

現時社會聲音批評官商勾結、地產霸權,回歸前不見得沒有,例如,回歸前不少英資財團如滙豐銀行、太古等,穩佔行政局(現為行政會議)內的席位,可參與政府決策。

中大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就表示,回歸前英資公司幾乎壟斷公共服務如公共巴士、電訊服務,購買的巴士款式也大多來自英國,甚至政府聘請的顧問公司,也多找英資機構,明顯有利益衝突。

但回歸前政府與財團的利益交換,屬制度化,在法律範圍以內,而回歸後的利益交換,屬個人化,例如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涉嫌貪污事件,則超出法律範圍而受查,同樣存在利益交換問題,形式稍有不同罷了。

2.貧富懸殊︰社會流動 Vs 社會不流動

本港的貧富懸殊問題,從堅尼系數來說,從1971年的0.43,升至去年的0.537,代表收入差距增大,但從另一方面,中產階級也在這數十年間膨脹,整體社會生活質素有所上升。

陳健民表示,60至70年代也有一邊廂基層要瞓街,另一邊廂華人精英居住山頂的貧富懸殊畫面,不過當時社會較為接受,原因在於社會流動快,基層相信只要努力就可向上爬。

3.民主人權︰市民期望 Vs 實際進展

事實上,在60至70年代,英國擔心香港被中國勢力滲透,大力打擊左派,甚至打壓言論自由。直至80年代起,由於中國將收回香港,英國才開始在港提出在立法會引入直選議席等,令市民對政治民主發展更高期望。陳健民稱,但回歸後,民主發展步伐緩慢,遠遠追不上市民的要求,導致民怨。

問題一直都在 昔較少質疑

港大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便認為,基本上回歸後出現的社會問題,在回歸前也存在,但在過往殖民地時代,市民較少提出質疑。

造成Good old days的迷思,並非無因。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認為,這是市民對環境不滿的反彈,他相信大部分說懷念殖民地年代的年輕人,未必對英治時代有深切體會,這份「懷念」,源於當年香港相對內地在文化上的優越感,惟近年內地經濟及文化地位冒升、西環治港的政治環境,才會有「舊日子美好」的假象。

迷思是市民的一種感情投射,可以理解,但卻要看清背後所代表的反抗情緒。梁振英班子要拆解的,是社會對政府的不滿情緒,否則市民只會繼續陷於懷念舊日時代的迷思當中,要建立管治威信,更難上加難。
-----------------------------------------------------
幾道出心聲
香港人念舊唔係因為英佬做得好, 只係土共做得比英佬更差, 至少我係咁諗
係之前, 做英狗都有尊嚴, 依家係蟲蟲特工隊面門, 重慘過做狗

TOP

錢就唔講了, 民生重要得多
莫論自由行,蝗蟲等等
淨係一單雙非已經雞毛鴨血, 小市民都反對時, 政府做過乜? 咪一樣賴阿爺鞋底
貪曾搞到錦都重可以拍拍屁股移民, 嘩然都無用

TOP

引用:
原帖由 Lolanto 於 7-8-2012 01:38 發表


我都好認同
80s香港人有米
個個大搖大擺咁返鄉下「帶動」經濟
騎住d大陸橙風光一時冇兩
家陣風水輪流轉
調返轉頭香港人比大陸佬騎返轉頭
由高人一級變低人一紙
呢個逆轉唔係個個人都接受到
香港人至少有米得黎,重記得咩叫道德,有錢,都識尊重人
唔見我地返到大陸周街痾屎尿,吐痰,作出其他"出位舉動"
大陸依家重食碗面反碗底添, 聽比天收

TOP

引用:
而第二樣要面對的問題是發展商利用市場行為來抗衡。即使政府供應大量地皮,發展商可以透過扣起部分單位的方法來控制供應,而且即使地價大幅下調,發展商不一定要下調樓價,因為香港市民早已接受了用半生積蓄去買樓, 而樓價是視乎市場能接受水平,而不是成本。部分有社會責任的發展商或會相應地自願減價,但減價幅度不會很大。結果,若單純的平價賣地,只會增加發展商的利潤。所以若要調控樓價,最終必須干預樓市。

而干預樓市必定會帶來政治壓力,尤其是當一班業主的資產因政府實施的政策而縮水,做成的壓力會更大。
唔好話李+x
同小市民講依家樓價要強制跌1成,都即刻比人媽叉

TOP

自住樓一棟, 邊個聽到比人壓價都會興, 終始今日唔知聽日事, 可能需要賣樓換樓拎錢用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