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知青」指知識青年,多數是指中學生,大學生則只是極少數。在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癱瘓了教育系統,學校停課(老師和行制人員已被打倒批鬥),出身成份好的學生組成紅衛兵,到處串連鬧革命,成為毛澤東搞挎當權派的打手,到北京朝聖,在地方武鬥。而成份不好的黑五類,被剝奪了成為紅衛兵的資格,也無書可讀無學可升,先是四處遊漡,然後被趕到農村當農民。
而威風不可一世的紅衛兵在推翻了既存系統後,就失去了利用價值,所有革命組織都被軍管,少數紅衛兵的頭目被以反革命的罪名判刑,剩下的則以向貧下中農學習為名,被送至遍遠的農村,稱為知青下鄉。所有中學畢業生不能直升大學,必須由農村的地方幹幹部提名,才有申請大學入學的機會。而沒部選上的(即沒有背景的),就永遠留在農村種田,好一點則是當小學老師。
在提「插隊」以前,必須提到大陸的戶口制度,所有人都歸屬於某一地方的戶口,沒有戶口就無法工作,讀書和配給糧票,布票,也等於無法生存。戶口多由出生與家庭居住地點決定,由於大陸人民無選擇居所的自由,所以戶口很少會改變。在城市的生活條件較好,因此會限制農村人口流入城市,「知青」原來都屬於城市的戶口(中學和大學都只存在於城市)。在下鄉時會把知青的城市戶口取消,遷移至農村內,而這種遷移是永久性的,讓這些前紅衛兵再無法離開農村,這種把知青流放至農村的行為稱為「插隊落戶」,也隱含插放入農村生産大隊的含意。
「下放」則是把人放到下(基)層的講法,相反辭叫「上調」,這包含了兩個含意,其一是把知青從生活條件較好的城市下放到生活條件較差的農村,另外則是把高級知識份子(學者,教授)和原來的政務系統與黨務系統中的當權派,雖然留下你性命,卻被剝奪了所有政治上的權利,而送至遍遠地區的農村去當農民,與古時的充軍類似。幹部下放還分為兩種等級,較優的是名義上還可掛名某一職位,例如原國防部長彭德懷被派為開發西北的第三副總指揮,更差的則是送至「幹校」,專門收容犯錯的幹部,讓你一天工作18小時,吃不飽穿不暖,讓你在被操死或自殺中作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