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日軍第一窩囊廢師團》

此段史料一直被評為不太可信
而實際上第四師團是日軍甲種師團,按理說應當不會如此不堪
若是「第四混成旅」或第「一零四師團」等部隊,倒是可信些

TOP

引用:
原帖由 Ben_9413 於 26-10-2017 23:24 發表


願聞其詳
手上沒什麼資料,找不到第四師團的戰史,因此不加評論
基本上日軍只有十八個甲種師團,別稱挽馬師團,下有兩步兵旅團四聯隊(炮、騎、輜、工),正宗的常備軍,第四師團在其中,戰力強悍
及後的便是乙種師團,別稱馱馬師團,把騎兵聯隊改成騎兵大隊,編制上只是縮編了馬隊,但騎兵是倭陸軍貴族部隊,少了貴族的部隊,待遇和戰力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丙種師團更是水得不行,只有三步聯隊、炮聯隊、工兵聯隊;丁種師團則是三個步兵聯隊外加點特種大隊、中隊(此處特種兵指除步兵以外的軍兵種),已經不是「水」可以形容,就是一個草台班子

混成旅則是五個步兵聯隊合四中隊(炮、騎、輜、工)

基本上番號一百以後的日師團都已經是丙、丁師團,兵源是新入伍的士兵,或是復員老兵,上至十五下至四十,而且編制極簡,簡單點說就是豆腐。恰好一零四師團也是出身大阪,不知是否張冠李戴錯扣帽子
混成旅的兵源基本同樣,優秀的士兵沒多少,很多農村兵和復員兵,打順風仗、維持治安可以,硬仗可不太行

甲種師團和其他師團的分別在哪,倒是可以用幾個小例子作旁證
一、中共一一五師在1937年9月於平型關伏擊了一個日軍輜重聯隊,登時聲名大振。雖然日軍素有輕視輜重兵的傳統,但偏偏一一五師打敗的是第五師團的輜重聯隊,就是這時候開始,才有「皇軍並非不可戰勝」的說法,這可是國府軍在上海打了一個月也沒能獲得的評價
二、第六師團雖說編制齊全,但軍部輕視熊本人,因此在火炮上只給予了75口徑的火炮。但就是在這「半殘缺」的火炮編制下,第六師團在仍是日軍的急先鋒,也沒聽說過有哪個乙種師團在戰績上比得上第六師團
三、台兒莊戰役中,李宗仁上將軍以十五個師的兵力對抗日五、十師團的其中兩個旅團,兵力比最少3:1,但硬是吃不下。這當然跟中央軍出工不出力有些許關係,但第二集團軍孫連仲將軍乃西北軍猛將之一,仍然幾乎防不住防線
四、崑崙關戰役之中,國府軍調動中央軍精銳第五軍(相比之下所謂德式師比之差遠了)在內的數個軍到當地,日軍竟是狂得沒邊,只旅出第五師團;戰役爆發之時,第五軍出盡全力,但對手卻只是第五師團屬下的一個旅團。幸好第五軍杜聿明是中央軍鮮有的悍將,加上國府軍炮兵集中,因此才擊退日軍

[ 本帖最後由 LCH925 於 27-10-2017 20:35 編輯 ]

2 個讚好! TOP

引用:
原帖由 48191 於 27-10-2017 08:27 發表
倒是想請教一下,韓籍及台籍軍團,諸如「高砂義勇隊」等該屬哪種兵團?
朝鮮兵同化日久,幾乎與日本兵同列,因此沒有獨編師團,只看派在哪裡
關東軍內部便有很多朝鮮兵,有幾個更是先和蘇聯作戰被俘到蘇聯,再被俘到德國,編成德國東方營,事件被製作成電影《登陸之日》。
朴正熙當年便是讀陸士出身。一個朝鮮人可以進陸士,也是難得,畢業後被安排到滿洲國軍。雖說是偽軍,但也是勁旅,最少裝備比關內的皇協軍更好。
還有一種居然也進得了甲種師團。南京大屠殺中殺得最狠的,有一部分就是這些朝鮮兵。既然是主犯,應屬第六師團或第十六師團。
當然有些朝鮮人政治不可靠,只能當警察,連槍也不發,就拿著一個棒子。但他們還是欺壓中國人,所謂「高麗棒子」,就是說他們。
有相當數量的朝鮮兵在華北戰埸與八路軍作戰過,因此在朝鮮戰爭初期,韓軍有報告指「敵人是八路軍」(正常應稱中共軍或赤軍)

台灣兵倒是沒有這種待遇,主要1937年後編入台灣守備混成旅,抗倭戰爭時被編成各種支隊
支隊在倭軍編制上是臨時編制,抽調一支主力聯隊或旅團,配以不同特種部隊而成。雖說是臨時工,但基本上比丙種師團更強。
台灣支隊主要有參與淞滬會戰的重藤支隊,參與武漢會戰的波田支隊,以及有殺害張自忠上將軍之嫌的石本支隊和池田支隊。
高砂義勇隊則是編於日軍之外的武裝,因而不用日軍編制,師兄大可將之跟偽滿洲國軍、汪偽南京政府軍等一同看待

[ 本帖最後由 LCH925 於 27-10-2017 20:35 編輯 ]

TOP

引用:
原帖由 48191 於 27-10-2017 23:23 發表
玩過田宮模型,就知台灣還有「報國隊」。我想是因為戰爭後期,兵源不足,才招更多臺灣兵成立。
不過台灣本土原住民很合適在南洋叢林地區作戰就是了。
看「塞德克巴萊」就知台灣原住民是天生的獵人。
把台灣納入征兵制的時間大概是1942年,於太平洋戰爭時期相當,大概也是這樣用
不過早在1937年便有些犬馬自為的台灣人加入了倭軍

當然,所謂報國隊的裝備並不怎麼好,因為早在戰爭初期,日本的軍備維持已經很勉強
武漢會戰之時,甚至連軍校的步槍也被調去前線作戰用
甚至在戰爭中期已有把武器生產滿洲化的計劃,只是東北抗聯運動猖獗,到了戰爭末期才有規劃不大的生產計劃
在這種背景下,「報國隊」的裝備可想而知

TOP

引用:
原帖由 48191 於 28-10-2017 12:47 發表
日本生產的武器本身也是精良,可惜産能太低。
所謂日本武器精良,是以今天日本的工業而套用在二戰日本。
先不說那堆逼死後勤的不統一口徑,單就武器本身而言,諸國眼中只有擲彈筒能夠稱道。
在中國,則是多加了三八槍和九二式步兵炮。但是在及後與國民黨進行大兵團戰役和在朝鮮戰爭的經驗看來,步兵炮也就是打「冷槍冷炮」的貨。
至於大正十一式、百式衝鋒槍那些奇葩的定位還有經常出現的卡彈便不說了,還有各式手槍,簡直是軍武史上的恥辱,連缺槍少炮的八路軍也不敢用。
這些武器,用來鎮壓武器方面還停留在清中葉的中國軍隊還行,一到太平洋便見了真章。

眾多武器,真說得上精良的只有家傳的武士刀(量產的下士官指揮刀也不怎麼樣)還有大戰末期才生產的九九式步槍。

1 個讚好! TOP

三八式在中國的評價並不低
打個比方,當初朝鮮戰爭中期,志願軍打算換編蘇式裝備,竟有人不太願意將三八槍換成莫辛納干,同樣待遇的還有駁殼槍。
至於說到八路軍,那倒真冤枉八路了。那些所謂一分兩分七分的不說他,反正要辯都辯了很多次,不信的還是不信。
八路軍即使是主力團,仍有半數的士兵要用大刀長槍,這與其駐地有關,但亦是無奈之舉。
所以其武器可想而知,根據資料很多都是漢陽造,或是自產的無名式、五五式、八一式馬。
相比之下,三八式算是「精良」吧,所以才有前言「在中國,則是多加了三八槍和九二式步兵炮。」,這是基於中國的國情。

甚至只能說只是共軍的情況論。
說起八年抗戰,總覺得中國缺槍少炮,對抗倭兵,實屬堅強。這句話一半對,一半不對;大體對,細節不對。
且不說窮得快掉褲子的八路軍,還有川軍、西北軍、缺了少帥後的東北軍,個個缺槍少炮。
倒是中央軍不怎麼缺。中央軍手下的蘇式裝備,怕是比八路軍還要多。抗戰前期,蘇聯支持國民政府抗日,國府因而組織了「攻擊軍」,均用蘇械,著名的七十四軍便是其一。
及後的美械且不說它。宋子文手下的稅警團也不是弱兵,湯普森盒子炮都有,以至及後稅警兵到了印度,還鬧出了「大老美的軍械比老子當初在稅警團的差老遠了」的笑話。
還有國府跟捷克的軍事交易,大名鼎鼎的ZB26也好,及後的ZB30,還有ZB37重機槍和比毛瑟槍更優良的「馬四環」zv. 24馬步槍等
及後七十個師的美械就不需說了吧,幾十萬條的M1903春田怎看也能完敗三八式。

中央軍內部對日械也不感興趣。最直接的例子,便是眾多嫡系,用日械者少之又少。
正宗的黃埔系中央軍、留洋系中央軍自當是用德、美械,便是旁系出身的七十四軍,也不是用日械,而是國械>蘇械>美械
最不受人待見的中央軍旁系,好像是老北洋出身的,或是官長不是正宗黃埔的,才用日械,例如黃伯韜和他的整編二十五師,便有一部分日械

[ 本帖最後由 LCH925 於 30-10-2017 23:56 編輯 ]

1 個讚好! TOP

引用:
原帖由 pbay 於 31-10-2017 10:59 發表


1.這應該是德械師吧, 比女仕還矮. 人矮則手短, 白刄戰拿長槍上刺刀反而有利
http://i1.wp.com/p3.pstatp.com/large/e4f0007efce53c27666

2.所謂"按亞洲人體格設計", 主要是後助力及配重, 還有虎口握把 ...
莫見M35便說是「德式師」
國府向德國訂下了三十萬頂德盔的訂單,但所謂德式師始終只有36師、87師、88師、教導總隊
除非德式師一個師便有八萬人,否則只能得出他們是黃埔系中央軍的結論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