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槍世界,榴彈發射器是一種有相當歷史的武器,最初稱得上「手持榴彈炮」的武器是「手臼炮」,出現在16 世紀,
簡而言之是放大版本的火繩槍/ 燧發槍,射的是火藥球彈彈,命中率、射程、實用性等也不怎麼樣,發射的自然也不是甚麼高爆榴彈,而是石球或鐵球之類。
博物館內的手臼炮收藏
手臼炮的片段
後來於第一次大戰,槍榴彈獲得廣泛應用,原理是將一顆榴彈加上定位用的管狀物,插進槍管之內或是安裝在槍口的套筒裝置之內,
槍支擊發高壓的空包彈,將整顆榴彈發射出去,呈拋物線狀射擊目標,射程可達200 米。
而當擊中目標後,榴彈彈頭受到撞擊,便會自動引爆火藥,爆破並射出碎片。
然而槍榴彈精度一般,操作手續繁複,射擊期間亦不能發射一般彈藥,而且後座力偏大,都是槍榴彈的缺點。
二戰之後,美國於50 年代開始研發新型的「榴彈炮」,算是「槍榴彈」的延續,大體上也是發射出一個約40MM 寬的炸彈,引爆後射出碎片。
最初研發概念也離不開在槍口加裝「炮筒」發射出去,也有一些設計是用「彈簧」去將榴彈彈射出去,但各種方法最終也沒有被采用。
後來由皮卡汀尼兵工廠 (Picatinny Arsenal)製作出40MM 高爆榴彈的雛型,這廠正是統一20mm 導軌(魚骨)規格標準的工廠,
原理是在40mm 榴彈彈殼內部一個細小而堅固的氣室內擊發火藥,產生的高壓氣體會經泄氣孔噴到彈殼內部,從而將榴彈彈頭噴射出去,而彈頭經過炮管時會因膛線而旋轉,提升準確度。
由於受壓最高的位置是在榴彈內部,因此40mm 榴彈對榴彈炮炮管強度要求不高,不少榴彈炮炮管是甚至是用鋁合金來製作的。
這種設計其實並不是他們首創的,早在二戰時,日軍的「擲彈筒」已是用這個原理,但日軍所用的是沒有榴彈殼,而是直接用炮筒充當加壓區,
發射後不會留下彈殼,而俄國的AK 下掛榴彈GP-25 / GP-35 也沿用這一設計。
美軍製作出40mm 榴彈後,便由春田兵工廠製作出適合此榴彈所用的M79 榴彈發射器,
其結構非常簡單,輕量的鋁合金炮管,木托,槍機連擊發裝置,尾托和表尺。
最初使用的戰場是越戰,美國大兵似乎很喜歡這種小型大炮,而當時軍中亦有專門發射榴彈的炮兵。
當時沒有MOLLE ,這種24 發的榴彈背心是當時最受歡迎的裝備,而炮兵一般裝備一支M1911 手槍,打光了榴彈的話便只好用此作戰。
而在越戰中後期,美國也意識到這種「打光炮彈便無所事事」的問題,因此又啟動了「附件式榴彈炮開發」計劃,
簡而言之就是在步槍上加裝榴彈發射器,而又不影響步槍子彈射擊的設計。
最初交出功課的是COLT 公司交出,XM148 榴彈發射器,現存不少照片也可看到XM148 下掛在XM177 等AR15 系統上,
其設計跟M203 頗為相似,也是前後滑動後上彈,然而其設計複雜笨重,扳機硬到離奇而且容易折斷損壞,最後測試了不久便告放棄。
後來由AAI 公司設計的M203 經測試後正式采納使用 (不過奇妙的是交了給COLT 生產),從此有多少步兵便有多少口大炮,是一個炮彈滿天飛的年代,
而M203 一用便是40 年,這才有M320 取而代之,不過現存大量的M203 榴彈發射器仍然是在服役中。
之前在伊拉克戰爭報告書中,更題到兵哥們用40mm 榴彈炮用得非常凶,有時甚至比步槍子彈還多,
因為在現實世界,除非是裝配了高倍瞄準鏡,否則目標許多時都不是太看得清楚,慢慢瞄準不如拿40mm 在目標藏身地狂轟猛炸一輪,起碼比起呼叫空中支援便宜一點。
MARUI M4 MWS + DBOY M203 榴彈發射器
至於AIRSOFT 界的40mm 榴彈炮,礙於動力源和安全性,並不可能重現真實榴彈炮的爆破特性。
( 也有極少數例外的設計,例如CO2 動力投射出去的煙彈,粉彈,震撼彈等,不過這類含火藥的產品在許多國家及地區都是被禁止的 )
最常見的是俗稱BB SHOWER 的多孔榴彈 (以下文章涉及亦只限TOPGAS 動力,發射 BB 彈類榴彈產品),
亦即是單次擊發噴出大量BB 彈,就像花灑噴射多條水柱一般,說穿了就是單發裝填的散彈槍。
榴彈炮的發射原理是先將榴彈注滿TOPGAS (或134A),榴彈內有活塞密氣,被金屬走珠頂著,而金屬走珠又被「底火」的金屬柱頂著,
直至用榴彈炮扣動扳機時,扳機會連動一條「壓針」,按下榴彈炮的「底火」金屬柱,金屬柱下壓,令金屬走珠移開,活塞失去阻力後便會被TOPGAS 推開,
氣體釋放後會從唯一的出路離開,亦即儲存BB 彈的「彈倉」,氣體連BB 彈一拼噴射而出,完成擊發。
原理如下圖: ( 資源出處:
http://www.b17queenofthesky.com/paintball/guides/m203.html )
上面擊發動畫是PAINTBALL,而BB SHOWER 擊發原理亦是一樣,分別是PAINTBALL 儲存GAS 的位置是「彈頭和底殼之間」,而BB SHOWER 儲存GAS 位置是「彈頭中央位置」。
左起:DBOY 18 發,M.A.G. 120 發 ,CA 72 發
各品牌的榴彈炮材質不同,有的金屬,有的塑膠,孔數也各有不同,但大體上結本是一樣的。
榴彈炮炮彈一般都是6 或 12 孔的,每孔都裝填一定數量的BB 彈,而彈頭必定會有開一條深坑,直通到儲彈通道位置,再包一圈ORING ,用以防止BB 彈裝填後漏出。
至於存彈量多寡視乎榴彈的長度,由最少的十餘發至最多的過二百發也有,一般來說彈數少的榴彈,火力會高一點,反之亦然。
榴彈炮擊發時聲響甚大,猶似爆炸一般,而且通常會伴隨著大量煙霧,但其實火力卻是低得可憐,
常見 72 發左右的榴彈,擊發時一次噴出所有BB 彈,視覺效果非常優異,
但其初速大概只有20 MPS,每發BB 彈分享到的火力連0.1J 也沒有,威力和射程其實也不怎麼樣,
如果水平射擊大概是打到二十米內,拋物線射擊可以打遠一些,用350 表尺大概可以去到三十米左右。
所以就算在YOUTUBE 上,AIRSOFT 40MM 榴彈的實戰影片其實不多,就算有,也是近戰為主,因為本身根本打不遠。
原因是榴彈不但彈量多,將動力分薄,而且真正加速距離只有藏彈管那位置,又短又不密氣,火力不高是合理結果。
相比起彈頭,底盤的設計相似度更高,而且尺寸也非常接近。
左:DBOY 3(顆BB) X6(孔)= 18 RDS榴彈,中:M.A.G. 10X12=120 RDS 榴彈,右:CA 6X12 = 72 RDS 榴彈。
差異較大的是內部的活塞,基本上各廠是獨自系統的,而活塞的形狀又是按彈頭的孔洞設計的,不同設計並不能互換。
這是「索彈圈」,用來將已裝填的BB 彈鎖定在彈頭內部,防止漏出。
這種圈絕大部份都是塑料ORING ,但M.A.G. 品牌卻是用彈簧,功能性算是一樣的。
CA 72RDS 榴彈,177克。
這種CA 榴彈,重量不高,裝彈量亦合理,整體其實頗為實用,多年前CA 仍在靚姐旁邊鋪位時,在下曾經買入了12 發,當時好像是六十元一發,非常抵玩。
然而用久了以後,卻發覺漏氣問題非常頻繁,拆開內部細看,發覺CA 用的不是常見的「一體式」活塞,而是用兩件零件組合起來,而密氣的ORING 則剛好在接合位置。
這種設計的最大問題,是擊發多幾次,兩件零件開始鬆,ORING 會整圈掉進隙縫中,氣密完全崩潰。就算用快乾膠接合起來,但頂部銀色是很軟的鋁合金,
也容易滑牙變型,整體來說是非常不可靠的設計。
DBOY 18RDS 榴彈,彈量極少但重量卻高達217克,這是買DBOY M230 炮時跟炮「送」的,正常沒人會買吧...
不過這種DBOY 榴彈有個優點,就是火力比較高,因為它的「索彈圈」是開在較低的位置( 見左邊銀色底部 ),
BB 彈裝填在彈頭最底部,因此擊發時會有比較長的加速時間,火力也會較高,大概每發BB 會有0.2J 的火力。
MAG 品牌的 120 RDS 榴彈,只有163 克重,算是非常輕的高容量彈。
一般120 RD 榴彈也有約220 ~240 克重,MAG 品牌重量大概只有6~7成左右,
如果是用作下場實戰,攜帶多顆的話,差異其實頗為明顯。
MAG品牌的彈頭是膠製的,雖然硬度很足夠,但質感比起別的全金屬榴彈是失色一點,取而代之的是頗高的彈量和優異的輕便性。
一般榴彈炮的結構如圖:底盤、底火、彈弓、活塞、走珠和彈頭,結構並不複雜。
彈頭部份通常是一體成形的,中央的大洞是用來存放GAS 的,可見空間頗大,另一邊就是入氣咀。
12 孔就是存彈倉,另一邊有ORING 索著BB 彈不給漏出。
擊發時,活塞脫離並移向底盤中央的空洞,儲存在彈頭中央的GAS 釋放,流向底盤,再經12 個孔洞連帶BB 彈一起噴出來。
這是MADBULL 的204 RD 榴彈,彈量應該是市面上最多的。動力源是TOPGAS / CO2 兩用,主力賣點還是CO2,
其價格約是HKD 500 元一顆,是一般TOPGAS 榴彈的3~4 倍。
CO2 動力大概是TOPGAS 的4~6 倍,火力自然是偏高,實測大概是0.5J,由於榴彈炮廣域散射的彈道特性,中距離使用的話,命中單一目標時的彈量不會太多,
但如果是CQB 場尤其是香港的迷你場,建議使用時要格外留意射擊距離。
非常厚實的充氣咀,CO2 用的充氣咀都有特別設計,除非說明有特別寫明,否則玩家不要用TOPGAS 的榴彈去充CO2 氣,
除了榴彈本身強度未必足夠外,充氣的針亦有機會被CO2 高壓強行迫開射出,形同暗器,非常危險。
MADBULL 彈的內部,大體上結構跟一般TOPGAS 榴彈是差無幾,只是藏氣的位置加裝了限制容量零件,限制了可以裝填的CO2 量。
而活塞頂部亦比較窄小,這樣的設計可以令榴彈更易擊發,因為受壓的面積少了,受的壓力也少一點。
如果用跟TOPGAS 榴彈一樣大的活塞,擊發時所需的力度將會十分之大,因為CO2 會一直壓著活塞,也逼緊了走珠,令底火難以移動。
最後也提一下40 MIKE 這種頗具話題性的榴彈。
其原理是將BB 彈像迴旋樓梯一般由上至下排好,而在最底部的一個U 位轉而向上,經過一條約10cm 的「內管」擊發出去。
當擊發時,topgas 壓向最尾的bb 彈,bb 彈便會一整串噴射出去,造成擊發。
又由於40 MIKE 有完整而又較長的內管,它擊發的火力約有240 fps 即 0.5j 左右,在榴彈界別來說算是很高的火力了。
而且集彈性比一般「BB SHOWER」高出許多,再加上射頻非常快,150發BB 彈不用半秒可以噴光,令這顆榴彈無論集彈性、射程和火力上也是傲視同儕,唯一美中不中的是擊發時的聲音不是爆發聲,而是像極快頻一樣「Beeeeeeee...」的聲音,比較奇異。因此與其說它像榴彈,不如說是小型單發的快頻槍。
個人雖然不喜歡它的擊發聲音,但不得不承認這是頗有趣的產品,亦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榴彈炮乏善可陳的性能。
然而這種產品在香港開賣不久,很快便被冠上「違禁武器」的死罪,不少場地(室外場)及團隊更是明文禁止參加者使用。
如果論危險性,這是一柄不怎麼準的快頻槍,火力也只有0.5j,而且是單發reload,如果不是接近射擊的話其實無論危險性及公平性上也沒有太過份的地方。
然而這榴彈被判死罪的原因,或多或少在於拍這顆40 MIKE 的介紹影片,其賣弄之處也是「高火力,POWERFUL」,
打假人也有,打真人也有,打飛護目鏡也有,打穿眼罩讓BB 彈跑進眼罩內的影片也有,也不知是在介紹產品還是在倒米。
始終一種新產品,大家也不知就裡,只能在網上求片去理解,但網上的影片全都是非常暴力、危險、高火力、打到出血、NO PLACE TO HIDE云云,
除了本身對產品有興趣的玩家外,其他人的第一印象自然不會太好,尤其是本身沒打算購買的,自然也不會期望別人用這種「殺人兵器」射向自己。
始終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唯恐實戰時真的被40MIKE 打爛頸,打甩眼罩,打穿MASK似的,算是一場宣傳不宜反倒米的關公災難。
各場地自然也不會出面護航,反正大家「恐懼」這種產品,也就從善如流地禁止了。
反正無論用家用不用40MIKE,場地費還是收一樣的,但萬一打傷了人,場地卻是會惹禍上身,因此也是一起斬腳趾好了。
至於在下HOST 的GAME,並不禁止這種40 MIKE,因為個人認為在室外場來說,閒閒地也三十餘米交戰距離,這種榴彈並不會帶來多少危險性。
但也有提及使用者不要太近射擊,因為快頻+150發加上頗為準確的集彈性,10 米之內射擊應該頗痛。
然而後來大部份場地也禁了40MIKE,在下HOST 的遊戲接不接受40MIKE 已經無傷大雅了。
[各式榴彈發射器介紹]
至於榴彈炮的發射工具即榴彈發射器,一查之下卻發覺數量真是非常之多 ( 但實際上會用來實戰的人卻非常之少 ),
最常見的自然是美軍常用的 M203 或M320 ,也有經典的AG36 配G36 步槍,
也有跟SCAR 步槍最搭卻常常缺貨的EGLM ,AK 專用前方裝填的GP30。
而獨立榴彈發射器也有不少,最經典的自然是M79,電影及電玩遊戲的常客,其次有現實世界很多軍警使用但在氣槍界卻不怎麼有人氣的GL-06,
再來是一些虛構卻使用方便的榴彈炮手槍,例如數不清多少間廠出過的40MM GRENADE PISTOL 和 APS 新出的AIR COCKING 動力的 THOR (雷神) 榴彈發射手槍。
最後最猛威的當然是ICS 出的六連榴彈炮 MGL,由此可見榴彈炮的AIRSOFT 市場其實不少,不過可能由於實用性平平而且比較重,多數玩家都是買來影相掛牆,
實際下場會使用的玩家並不常見。
家傳戶曉的榴彈發射器M203 ,算是第一代普及化的附件式榴彈發射器模組,初期是用特製的扣環掛在M4 系列的槍管上,後來則改為用魚骨下掛。
由於其護弓必需配合M4 系列的彈匣井來使用,因此此榴彈炮主要都是安裝在M4、M16、416 等步槍上。
M203 擊發完後退彈時,榴彈殼的底部是會被勾著的,將炮管前推時會自動掉殼,非常方便。
然而真實榴彈的底殼隨便掉在地下並無不妥,因為彈殼基本上是不用的,但氣槍來說卻是整顆榴彈仍然健在,因此通常退彈時要先退一半,
先用手掌兜著才可以將榴彈退出,回收,有點尷尬的操作。
DBOY 生產的M203 榴彈炮,全金屬製作並且有新舊兩種下掛方式,也有精美刻印,價格便宜,算是非常超值的產品。
但其固定夾具的螺絲孔比較易滑牙,建議加一點膠水和不要常常裝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玩具榴彈新買回來可能會發覺「擊針」過長,如果上彈時用力閉鎖,有機會自動擊發 ( 走火 ),
有人以為這是設計問題又大修其內構,其實是有其他方法解決。
原來這種榴彈的撞針是可以輕易扭出來的 (根本是一顆平頭螺絲),下面墊了一些細小的墊片,是可以加減的,
新買回來是預裝了4 顆,因此是會凸出來的,只要拆掉1, 2 個,讓擊針跟底板同一水平就可以。
因為有些榴彈要壓得特別深才可以擊發,可能因此廠家才預多了擊針移動距離供玩家自行設定。
M320 榴彈發射器,是取代M203 的新款下掛/ 單獨兩用榴彈炮,有自己的握把、扳機和護弓,也可以加上尾托作單獨榴彈炮使用。
它的設計大體上是承襲自H&K 的AG36 榴彈發射器,再改成小型化及改成可下掛在魚骨。最常見的使用槍械是H&K416,
但事實上任何有下魚骨的槍械也可以使用。
此槍是IRON 生產的,價格有點小貴大概是HKD 1300,整體外觀及性能也是優異,唯獨板機的行程有點長,而且前半段幾乎沒有阻力,
只有最後段才有阻力去擊發,射擊手感不算太好,但不影響擊發就是了。
個人認為IRON 最大賣點就是輕,如果甚麼都不安裝只計炮身,重量只有900 克左右,比市面上絕大多數下掛榴彈炮更輕。
需知道AIRSOFT 玩家不如真實軍人日日操練體能,有時一柄3KG 的M4 也說太重,再加一柄榴彈炮去實戰實在令不少人卻步。
IRON 炮身的重量1KG 不到,也算是比較可以接受的負擔了。
另外S&T 也曾經出過類似的M320 炮,但重量比IRON 是重了一大截,當年在下也曾考慮並在麗新EHOXXY 拿過上手,不過很快放下來了。
IRON 的表尺都是膠製的,雖然很輕,但如果不小心壓到的話是比較易變型,要小心使用。
另外在下安裝在次世代416 時實戰時會拆了前把手,因為太前了基本上不會用到,握持時多數是右手拿著416 握把,左手抓著M320 握把,右手射擊是步槍,左手射擊時是榴彈炮,方便也。
經典的AG36 配 G36 步槍,兩個也是S&T 品牌的,在下沒拿過實戰,不過就是好看。( M16 + M203 + 隔熱片也是經典之作 )
M32 六連裝榴彈發射器 ( MGL-140 ),克服了榴彈發射器不能連射的缺點,先將彈巢預先上好發條蓄力,再將榴彈像左輪手槍一般排在彈巢來,
每次扣扳機時擊發一顆榴彈,之後解鎖彈巢一次,釋放發條,讓彈巢轉動一格,準備下一次擊發,結構簡單而可靠,也是現代最常用的獨立式榴彈發射器。
ICS 製作的MGL 除了少部份負重零件外,基本上全都是塑膠製作的,但操作上基本上跟真品沒有兩樣,頗為好玩。
同樣地ICS 的MGL 也克服了AIRSOFT 榴彈每次擊發便要退膛換彈的弊病,一口氣可以射擊六發才RELOAD,非常強悍。
需知道現實世界射擊榴彈是有一定距離,但AIRSOFT 交戰距離不過三十米前後,擊發完處於無防備狀態,而且RELOAD 動輒要花個5~10秒,
人家有心上來壓制或推進的話是沒有還手之力的。
優點也是缺點,一次裝填六發榴彈,無論對財力或是臂力也有一定負擔,
而且RELOAD 時不像真炮那麼瀟灑,扭開槍身就將彈殼全倒出來 ( 除非你的錢真的非常多 ),
卻是要小心翼翼地將六發榴彈收好再回收,一隻手是肯定沒那麼大可以一次抓緊六顆炮彈的,
很多時是要蹲下倒在大腿上,或是小心地倒在地上再慢慢檢起來,霸氣或多或少是有點流失。
雖然握把不能更換,低尾托是可以換的,喜歡的話拆掉尾托改裝成無托款式也是可以。
MGL 的魚骨多得很,喜歡掛甚麼都可以。
至於那個打斜的紅點鏡,其實是安裝了「17 度斜角魚骨底坐」(本身應該是用來裝前握把的 )
之後再安裝紅點,便可以在瞄準時將槍口抬高17 度,方便榴彈炮瞄準之用。( 17 度角大概是 250 表尺,如用上兩個17 度魚骨即34度角,大概是 375 表尺 )。
裝飾完再加六發榴彈炮 ( MAG 120 RDS )重量約是3.7KG,其實大概是一柄416 加紅點的重量,不算太重。
至於真鐵大概是5.3KG ,真鐵的槍管是鋼製的,而其他零件多數為鋁合金。
再來談一下榴彈炮手槍,最常見的是這一種,不少廠家也有製作,價格也便宜,中國製的大概不用300 元,而且是全金屬,手柄也可以更換市面GBB 款式的M4 手柄。
這榴彈手槍甚是輕便,中拆式裝彈也快速,唯一缺點是閉鎖不算太牢固,如果裝填比較高壓的榴彈,甚至CO2 榴彈,擊發時會強行打開槍管。
發射高壓榴彈有機會令閉鎖自行打開,同時達到跳殼功能。
APS 新發售的手槍型榴彈發射器,全膠製作,非常輕,但價格以全膠身來說是有點貴,近乎HKD500。
最大特點是這柄不同一般榴彈用扳機壓力「壓開」榴彈炮的底火來擊發,而是要先壓下右邊的「拉杆」再扳起上來,預壓擊針,當扣扳機時就會釋放擊針,敲打榴彈炮底部,擊發。
這款榴彈發射器提及可令火力提升云云,不過個人認為是只限於APS 自家製的HELL FIRE CO2 榴彈,因為其設計跟 APS 870 散彈同出一轍,
如果用傳統榴彈發射器來發射,而扣壓又慢時,會因做不到「瞬間釋放壓力」而令火力低下。
但傳統榴彈本身是沒有這個特性的,只要壓針超越某個位置,走珠一被推開,GAS 壓力便會立刻將活塞瞬間全開,
所以傳統榴彈炮就算用手指也是可以擊發的 ( 不建議,容易震傷手指 )。
因此這款THOR 榴彈炮的AIR COCKING 功能對傳統榴彈來說是可有可無,但擊發時扣壓輕鬆也可以算是一個優點。
而每次擊發後也是先壓下拉杆,讓撞針後宿來可以退出榴彈,否則擊針會因為頂著炮管而打不開。
這個設計得非常細小的保險掣,帶上手套後是一定按不到的...
但拉杆如果壓下 ( COCKING ) 而不拉上的話,扣扳機是不會擊發的,可以充當保險鎖才用。因此在下之前用這柄下場時是用拉杆充當安全鎖,擊發前先拉起拉杆才發射。
另外此榴彈炮一個非常大的優點是有快拔扣附送,可以掛在腰帶上,而槍身的接合位就是左邊那顆象珍寶珠的小杆,扣上或解除也算爽快順暢,這部份是加分不少。
整體來說這柄全膠製作的榴彈炮質感真是欠奉,而價格亦偏貴,如果這是全金屬炮身的話可能會易點讓人受落。
然而撞針預壓、敲擊力充足和快拔設計也是優點,也不像上面提及中折式榴彈炮手槍會「自動解鎖」的問題,因此這柄榴彈炮槍優缺點也是明顯,
如果這是全金屬槍身,又或者價格減少3~4 成左右,這會是一柄實用又物有所值的榴彈炮。
GL-06,較為現代化的中折式獨立榴彈發射器,多數用於執法機關。
最初應該是ARES 出的,後來市面也有設計非常相似但便宜很多的GL 06 ( 不知是否S&T ),
記得當時長沙灣槍X堂曾有「任何購物再加$600換一柄」的優惠,非常抵玩。
這柄GL-06 相比起M79 更合用於實戰,最低限度它有頂部及底部魚骨,可以輕易安裝瞄具及把手,
而且解鎖位置類似M320 位於扳機前方,可以輕易單手操作。
最後壓軸介紹的,是經典中的經典,M79 榴彈發射器,可說是第一次將40MM 高低壓榴彈帶上戰場的武器。
這是KING ARM 製的M79 真木鋁身榴彈發射器,價格約是HKD 1700 左右。
M79 屬中折式榴彈發射器,跟真鐵一樣折開時會有零件幫忙推出榴彈殼。
當裝彈後關閉彈倉,推開的阻鐵會自動彈回中央閉鎖,不需手動操作。
瞄準工具是豎立式表尺,躺下時可以用簡單的準星和照門瞄準,豎立時可用可調式表尺調節射擊距離,由50 米至375米。
由於打算下場並裝紅點鏡和360 cam 的關係,自行在槍管頂部那方塊開了孔,裝上一小片魚骨。
可以安裝斜角紅點鏡,瞄準時會比表尺快一點。
鑽孔位置如圖,並不影響操作。
另外也做了些小改裝,第一件事是這個安全掣,每次打開炮管時也會磨到手指,直接拆掉算了。
M79 的結構不算複雜,其實玩具也很大程度地還原了真鐵結構,只是沒有做出扳開槍管時會拉動HAMMER,還有擊針擊發這些設計,應該是法規的考慮。
拆下尾托的大螺絲即可退出尾托,內構全都在這裡,安全掣只需敲下一條小PIN 和扭下一粒機米即可移除。
這是自動回彈的閉鎖撥片,但它本身沒有限制角度,可以扭到這個位置,其實是跑過了頭。在這個角度,即使關閉炮管也不會自動回彈,正確回彈角度大概只有左右45 度左右。
可以在這裡塞上一些混合黏土,頂著撥片連杆,這樣可以限制左右撥動的角度,確保一關閉炮管即可自行彈回閉鎖。
拆除安全掣再加上混合膠的話,這位置會看到土黃色的黏土。
可以滴一些黑色顏料遮蓋穿崩位置,內部結構的改善就是這些。
再來是外觀,感覺上這些古代真木件槍一定要光澤色才好看,當下拆下兩件木件噴一下力架,薄薄的噴,大概噴了四層。
尾托也是一樣,慢工出細活。
安裝後的樣子,比起原裝的顏色好看一些。
尾托也是亮得反光的,滿足矣。
最後也提一下MARUI 生產過的GAS 動力M320 榴彈發射器,其實現在市面上仍然可以找到的,價格也不算貴大概HKD 1500,炮彈則約HKD 110 元。
這柄榴彈發射器其實是跟GAS M870 同期發售的,其原理有點像氣動有殼轉輪槍,是在手柄位置充氣,擊發時敲打噴出GAS,GAS 在榴彈尾部灌入,
噴出3發X6 管= 18 發BB 彈,而BB 彈是會經過M320 的「六連裝內管」加速噴出,完成擊發。
這系統的特典之處是無論榴彈或是炮身,都是有六連內管的,榴彈跟炮身連接,形成一條完整而且甚長的加速內管,
因此就算用日本的134A 動力,火力也足以用拋物線飛至三十米遠,估計其火力大概是0.2J 前後吧 (每發),
而且集彈性亦是非常集束,20米距離命中範圍只有兩米平方,如果瞄得精準的話是可以達到一定壓制能力。
重量只有110 克的榴彈,金屬製,以榴彈來說非常輕。榴彈負責的功能有二,其中是存放18 發BB彈,其二是為BB 彈提供加速力通道,
其結構很簡單,尾部一個大孔入氣,入面一開六通道,擊發時同時將六孔內的BB 彈噴出。
而將氣體儲在手柄而不在榴彈內,榴彈負責的功能少了,也不怕摔不怕跌不怕漏氣,更不怕摔跌時的意外擊發。
日本玩家實際測試,集彈性的確如MARU 產品說明的一樣,非常集束,圖為10 米射擊,可見BB 彈的擴散區大概只有成人肩寬,約是60cm 距離。
然而這種設計雖然巧思處處,但說實話並不算一件成功的產品。
最主要的問題是彈量,只有 18 發已經是一大缺陷,也不要提現在有APS 這些一炮打12~15 發BB 彈的散彈槍,
以當時科技來說,MARUI 的870 一擊打六發,而且又直又遠,實在找不到理由要用拋物線而彈量也沒優勢多少的M320。
市面上榴彈炮動輒一百數十發,雖然集束性不及MARUI M320 ,但彈量夠多可以彌補。
而且就算集束性再高,玩家仍然要練習有素才可以準確找到不同距離應該用甚麼表尺,需知道不少人並不擅長距離估算,
相比之下,一般榴彈炮隨便射隨便中,靠彈量壓制,恐怕戰果也是差不多。
以結果論,MARUI M320 發售已經七年了,再沒有後續產品,恐怕整個系列就是到此為止了。
至於如果MARUI M320 不是一彈18 發,而是60發左右,結果會如何?個人認為是完全兩個世界...
首先MARUI M320 是有優良的集彈性和火力,134A 都飛個30 米,如果TOPGAS,預計有40 米以上吧,而集彈區在20 米時是2X2M SQUARE,
按數字計算,40 米是4X4 SQUARE,不過是1~2 個水立方COVER 範圍,瞄得準的話絕對是有效打擊武器。
但到時MARUI 又要面對一個問題:「安全性」。
如果打60發,GAS 供給量一定要大,才可以令BB 彈有合理火力,但如果有些「有心人」在本應裝填十發的孔內只「裝填一發」又如何?
火力豈不是提升十倍?這也許是MARUI「不敢」讓這款榴彈裝彈量太多的原因。
至於市面上一般榴彈炮的射擊範圍又如何?在下也有簡單測試一下。
礙於在下沒有完整及大型的觀測工具,因此只可以在20 米長X 10 米寬 (GOOGLE 地圖的距離測量工具 )的水池做射擊觀測。
(鳴謝新海灣戰區提供水池場地予本人測試)
在下用的工具除了單鏡外,就是新購入的8K 級 QOOCAM 360 攝影機,可以作8K 30FPS 或4K 120 FPS 360 度拍攝,
由於要慢射擊的慢動作,因此用上4K X 120 FPS。
先來空手按爆榴彈的效果,集彈性不要提了,基本上是亂飛的,約是十米距離( 水池一半 ) 打7 米範圍吧。
榴彈炮手槍的射擊定鏡,集彈性比徒手引爆好上不少。
M79 長管榴彈炮射擊定鏡,本來以為會比短炮管好許多,但事實上距離差異不大,個人感覺上就是榴彈炮管有就好,不必太長。
榴彈炮內BB 彈落水時的集彈區如圖,水池一半長度為十米,全長二十米,寬度中間是九米,最寬是十米,近窄遠闊。
按畫面比例計算,十米的集彈橫幅約是二至三米,而射擊水池最遠位置(20米),集彈區大概是六米。
這是按測試結純粹計算而得的40MM 榴彈距離跟集彈區估算圖,可見用榴彈發射器擊出的榴彈,30米距離大概是有8米的集彈區,
而50 米則約13米。當然實際的集彈區會因為火力或榴彈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初速高一點的榴彈會有比較好的集彈性,用重彈的集彈性又比用輕彈好等等。
圖表並非絕對結果,但可作參考之用。
[
本帖最後由 Dave 於 8-4-2020 02:03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