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ARCHWICK+B&T] 無鋁膠也可,經濟版本 USW-G 套件介紹

[ARCHWICK+B&T] 無鋁膠也可,經濟版本 USW-G 套件介紹

[ARCHWICK+B&T] 無鋁膠也可,經濟版本 USW-G 套件介紹

近年來,不少廠商紛紛推出「手槍擴展」套件,初期印像較深的有CAA 套件。
CAA 套件的設計,大體上就是將一柄GLOCK 塞進一支SMG 膠殼入面,外觀加上大量幾何圖案好像戰鬥風格一般,
個人覺得是有點另浮誇的。
這樣的手槍套件,最主要提供的功能就是讓手槍可以加上配件,包括電筒或前握把,紅點和尾托,
這「三寶」算是最基本的設計理念。
當時的手槍還不太流行在後照門裝上紅點,起碼在玩具的層面上是,
這時加上紅點和尾托,以「準度」而言確實是遠超一柄傳統手槍。
加上前握把的話,就算快扣都是穩如老狗,尤其是打比較遠的距離,例如20米以上,其穩定性絕對比純手槍更高,
哪怕是久經練習的射手,多一個尾托和少一個尾托,對射擊準度來說是有明顯的分別。

然而這種設計的最大缺點卻是重量和體積,將一柄「手槍」擴長到跟傳統的衝鋒槍沒有兩樣,
雖然穩是穩了,但喪失了手槍的機動性和便攜性。
也許這種玩法在真槍是有些市場的,始終一柄手槍可能三千元,一柄SMG 動輒過萬元,
一柄手槍加一千多元買一個「外殼」來玩玩,享受一下抵肩射擊還是頗有趣的。
但在氣槍界,手槍加個殼跟直接買一柄SMG GBB 似乎沒差多少,而外觀也不見得比現實存在的SMG 好看,因此多少有點「富貴玩具」之感。
之後好幾年,「手槍套件」大體上也按這種市場定位運行,離不開「全包裹」,「衝鋒槍化」的傾向。

直至近年,手槍套件的設計多少有些「反璞歸真」的感覺,盡量保留手槍原本的功能,
似乎已經放棄「巨大化」的主軸,反而集中保持手槍原來的尺寸,主要提升其穩定性及擴展性。
例如槍托幾乎是必定有的,其次就是紅點瞄具的安裝位置,還有槍燈魚骨等。
多少有點像M93R 和G18C 等可以加上槍托的概念,但更好的是,這些手槍套件的槍托多數位處滑架正後方,
將後座力垂直傳到肩膀上,而傳統手槍外掛尾托,固定點多數是握把底部,較易有槍口上揚。
而紅點固定方式則各有不同,有些例如RECOVER 品牌則直接用上滑架紅點,好處是可以不用再歸零,缺點是紅點隨滑架移動,影響連續射擊時的瞄準。
而固定式紅點即是紅點固定在套件上,不在滑套上,優點是連續射擊時有更好的瞄準視野,其二是適用在一些沒有紅點平台的手槍,缺點則是安裝後要重新歸零。

如果要談最輕便的一款,在下會數算B&T 的 USW,玩具版本最初是出USW-A1 的,嚴格來說它不是一件「套件」,
而是一柄成槍,用的是CZ 75 的系統,尾托和紅點座的設計也跟「套件」版本一樣,只是不能拆開,是一體式的。
在下則等用在GLOCK 款式的 USW-G,然而最初的版本是鋁合金製的,索價近二千元,有點小貴。
金屬版本分別有G17 和G18C 的版本,兩者的差異是後者是削空了單/連選擇位置的空間,理論上G18C KIT 是可以用G17或18,
但反之G17 KIT 則不能用18C 的槍,而由於對應款式較多,USW-18C 似乎也比較快售罄。
還好ARCHWICK 公司沒有忘記一眾貧苦大眾,也推出了塑料版本,出的是 USW-17 版本,索價不過數百元,相當便宜。
設計上跟金屬版本近乎一樣,比較明顯的差異是拉柄由右邊上螺絲固定式改為簡單插入式。


簡單一個紙盒的包裝。


背後是安裝簡圖,和左下的QR CODE,掃瞄後可以看到安裝的片段。


套件總重約287 克,大概只是一個GLOCK 短匣的重量,對操作影響相當有限。


安裝G17 的情況,剛好跟套件是平頭的,看起來相當齊整。


在下喜歡加上長匣,看起來攻擊性更強一點。
而上魚骨可加裝紅點,下魚骨可加裝電筒或前握把,而尾托則是固有部件,但如不喜歡用也可以甩下一顆螺絲便拆除。
但下在始終覺得這些手槍套件,尾托的所提供的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功能,應當盡量保留。


尾托的固定鍵位處右手食指位置,一按即可彈出,隨後可用身體或手臂壓一下拉直固定,整個程序可以單單用右手完成。


套件跟槍支固定位置只有兩個,都是跟下身固定的,後者是頂著下槍身的尾部凸出部。


而前者則是扣緊魚骨,最後扭動套件最前方的旋扭,會推動一件滑軌零件壓向護弓前端,將下槍身逼緊向後,即可牢牢固定。


而上身安裝之前,要先將後照門置換成套件內的拉柄固定環,而此部件仍然帶有後照門以供應急使用。


魚骨只有短短這數格,大概一個MARUI MICRO REDDOT 已全遮了。


下魚骨常見是加裝電筒,當然喜歡的話加腳架也可以。


加上COPY X400 ,相當好看,但注意的是安裝位置是比正常手槍時低,使用時要注意誤觸。


一條看起來沒甚麼用的槍繩,在下是直接丟了。
而旁邊的插梢敲出來的話可直接拆除尾托不用。


尾托摺起時是完全不會干涉射擊操作,亦即是可以不開托的情況下直接射擊,相當便利。


尾托根部有一顆彈弓零件,按掣解鎖時會自動彈起,之後可以很不有型地用左手扳開,又或將尾托卡在右臂內側壓一下開托,更有型的是用離心力「甩」出去鎖定,非常 TACTICOOL。


拉柄靜止時是靠彈弓向前折起,不會凸出影響射擊,而拉柄會在射擊時往復移動。


雖然SLIDE LOCK 仍然可以操作,但空間頗為狹窄,在下多數在上匣後直接再拉一下拉柄解鎖。


雖然這套件算得上輕便,但相比起手槍,最大缺點仍然是欠缺「快拔」功能,在下用一下之前介紹過的「WEAPON LINK」工具。
插拔時不算非常順滑,但比起加槍帶是方便許多了。
其實在下最想試的是「RECOVER」廠的G7 快拔套用,該套用將一件方塊零件夾在手槍下身骨,配合腰帶快拔夾來用,
感覺兩者加起來應該是最順手的,奈何G7 快拔配件暫時缺貨,需要等一下才可試驗。


在下始終覺得手槍也好,套件也好,必需要單手可以操作的,如果這些所謂「輕便」的武器卻必需要雙手共用,那倒不如拿一柄SMG 算了。
還好這套件無論開托,拔出和收納,大體上都是可以單手完全完成,頗為符合在下「應急武器必需單手使用」的信條。


而由於要加紅點和WEAPON LINK 的配件,在下是加了魚骨加長零件。


這次在下用的是ARMY G34 TTI 版本,加上紅點,槍燈,沒插匣時總重量是977 克。
如果用短匣的話就是1.2KG 左右,以一柄手槍來說是偏重,但考慮到尾托和紅點等擴展性,
以一柄副武器來說可以接受在下之前用類似的武器已經是MARUI 的VZ61 MOD 0 的AEP 電動SMG ,用來作狙擊槍的副武器,出納有點慢,但火力遠比手槍優勝。


紅點,50 發長匣,尾托,實戰的設定,電筒是用來拍照的,在下打室外場時不會用到,比較可能會裝的是RUN CAM 拍片用。


G34 的槍咀長度較長,但由於下身跟G17, 18 等一樣,所以仍然可以用這套件,因為固定的功能全都在下槍身。
同理,G26、G19,G23 等也是可以裝上去的。


想提一下,尾托這個按壓掣的彈弓太強了,單手用姆指按壓頗為吃力,在下剪了3 圈彈弓,感覺輕多了,但鎖定位置仍然牢固,不會無故解除尾托鎖定。


最後手多地DIY 一下,由於在下最初心就是想用連發的18C 來配合此套件,因此跟著金屬版本的形狀來削了一下,也不太難。
主要注意的是單連選擇扭無論在最前或最後也不要碰到任何部份。在下是用簡單手工鋸,配合一些小型金屬銼修整,最後用1000 號沙紙打磨一下即成。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後底版的固定軌這位置會干涉單連選擇,雖然仍然可以射擊但高頻率地撞擊總不是好事。


方法很簡單,用模型鉗剪入一些,再用1000 號沙紙打磨平滑就好。切記不是剪到底,因為有部份仍然要借助導軌固定的。


修正後已沒有干涉部份。


但如此改法其實是有弊端的,就是如果位於套件前端的固定旋扭扭得太緊,下槍身會深深壓向套件尾,會令套件尾部向上撬起,
始終這不是金屬套件,軟性的塑料會出現此問題。
解決方法是沒有,但可以避免,就是固定到剛好,再扭多小半圈就要停了,不要死力扭到底。


完成後的ARMY G18C + USW-G 套件。順帶一題,因為切走了一部份膠料,上膛杆因為缺了下半部份而變得可以鬆脫,
金屬版本的杆因為是用扭螺絲來固定,所以沒有影響,但塑料版本因為沒有固定螺絲,就這樣插入去的,因此要上膠水固定上膛杆,有點麻煩。


此修改已實測,單連發都可以正常使用。

在下曾在近日的WARGAME 試玩這柄玩意,單手操作是可以的。因為在下打的位置是狙擊,因此「單手應急強力兵器」一直是在下需要的,
之前玩過VZ61 MOD 0 做這定位,火力是夠了,但插拔頗不及手槍迅速,
因此後來又好一段時間只用MARUI M&P9L 加紅點,火力弱一點,但更能作即時反應。
而這次的USW-G 套件大體上類似VZ61 MOD 0 的用法,火力也是強的,但拔出和收回也是有點遲鈍,
也許要加上他山之石RECOVER G7 快拔才能製作出完全體了。

至於使用套件以後,就算同樣只用右手持槍,因為多了個尾托和不會隨滑架移動的紅點,瞄準時是穩定許多,
尤其是高速連續射擊時更能體現遠高於手槍的穩定性。又或是玩CQB 的玩家,拿這柄下場,
尾托加紅點幾乎已經是步槍的穩定度,但尺寸和重量卻是低於步槍,以機動性來說不無幫助。
而重點是塑料版本頗為便宜,又通用多款GLOCK,以一個帶有相當實用性的新玩意來說可說物有所值。

[ 本帖最後由 Dave 於 20-11-2022 11:15 編輯 ]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gtoray 威望 +30 原創內容 20-11-2022 14:36
  • gtoray 金錢 +30 原創內容 20-11-2022 14:36
原創小說:黑鷲

http://ck101.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60842&extra=page%3D3

1 個讚好! TOP

引用:
原帖由 Dave 於 20-11-2022 00:36 發表
[ARCHWICK+B&T] 無鋁膠也可,經濟版本 USW-G 套件介紹

近年來,不少廠商紛紛推出「手槍擴展」套件,初期印像較深的有CAA 套件。
CAA 套件的設計,大體上就是將一柄GLOCK 塞進一支SMG 膠殼入面,外觀加上大量幾何 ...
精彩文章………!又長知識了!

TOP

感謝樓主推介,看文後第一反應是又有衝動將它改為 Hicap 手槍用

TOP

引用:
原帖由 olw0978 於 20-11-2022 05:07 發表
感謝樓主推介,看文後第一反應是又有衝動將它改為 Hicap 手槍用
外國應該已有有hi capa 金屬版kit, 也許遲些也會出膠版。
https://youtu.be/ZfhOWkdzLVU
原創小說:黑鷲

http://ck101.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60842&extra=page%3D3

TOP

謝分享,

TOP

我覺得襯G34好D.如果加埋滅音器,就仲正.

TOP

是否一定要標準角落下身先塞得入套kit?

TOP

引用:
原帖由 RCOOH 於 20-11-2022 11:01 發表
是否一定要標準角落下身先塞得入套kit?
對,有些有長狸尾的塞不進去。
基本理解就是總長度跟G17 一樣,有前底骨,護弓也是正常樣子,而尾部是傳統無狸尾的GLOCK 都塞得入。
套件的固定方式就是一前一後的夾實下身而已。

[ 本帖最後由 Dave 於 20-11-2022 11:14 編輯 ]
原創小說:黑鷲

http://ck101.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60842&extra=page%3D3

TOP

引用:
原帖由 Dave 於 20-11-2022 07:57 發表


外國應該已有有hi capa 金屬版kit, 也許遲些也會出膠版。
https://youtu.be/ZfhOWkdzLVU
Thank you. Then, no need to mod.

But the last sentence in the video said "...but the price is a bit pending"....

TOP

引用:
原帖由 olw0978 於 20-11-2022 14:12 發表

Thank you. Then, no need to mod.

But the last sentence in the video said "...but the price is a bit pending"....
https://www.airsoftgi.com/produc ... soft-Pistols-67673/

HI CAPA KIT 金屬版大概也是貼近2000 HKD 。
原創小說:黑鷲

http://ck101.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60842&extra=page%3D3

TOP

What? HKD2k? 還不如買 CAA 算了

即刻無 mood

TOP

引用:
原帖由 olw0978 於 20-11-2022 15:55 發表
What? HKD2k? 還不如買 CAA 算了

即刻無 mood
其實真鐵用的CAA 殼都係幾千蚊一套的,係玩具版才平 。
如果覺得貴其實可以等一下塑料版,估計都會出吧。
原創小說:黑鷲

http://ck101.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60842&extra=page%3D3

TOP

呢套KIT其實無想像 咁實用......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