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戲飛的由來?!

戲飛的由來?!

客票•飛票•加價票
    自1927年春和大戲院首創對號入座、預售戲票後,天津市各戲園競相效尤。開演前半小時,觀眾持票魚貫而入,但他們的戲票卻不盡相同,除有普通的包廂票、池座票和散座票外,還有客票、飛票和加價票。
    某戲班兒初到某地,在某戲園演出第一場戲,行內稱“拜客戲”。為了演出順利,免生額外事端,照例要打點好軍、警、憲、特和地方官員,然後還要以角兒和園主的名義下請帖,附上幾張戲票,請他們來園看戲。這種票看戲人不僅不用花錢而且還保證有好座。
    每場演出通常角兒有幾張客票,專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和梨園行前輩。園主也有幾張,除給地方官員外,還要給新聞記者。可別小瞧了新聞記者,他們在小報上好歹寫上幾篇文章,興許角兒就紅了、戲園子就火了;也興許角兒臭了、戲園子黃了。
    飛 票是以高出票面價格出售的戲票,與現在“黃牛一族”手中的黑票差不多。這種票常出現在名角兒演出拿手好戲、戲票供不應求的時候。最早是票櫃、茶房見戲好, 就扣下幾張好座的票留給熟客,熟客得票後,除付票面的錢數外還要額外給點小費。後來有人見有利可圖,就與園主、茶役相勾結,設法得到好座位的戲票,然後再 走街串巷往各闊人家送,常獲利一倍以上;如不能完全售出,就到戲院門前兜售。沒關係的人就得自己花時間買票再倒賣,他們往往是一聽說某園子有好戲,就帶著 鋪蓋卷連夜到戲園排隊購票,用他們的話說:“我們賺的就是辛苦錢。”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批專靠倒賣飛票賺錢的群體,人們稱之為“吃飛的”。
    1940年春,孟小冬來津演出,海報一貼出去,購票者接踵而至,而票櫃卻說:“對不起您呢,票還在上頭,還沒發下來呢!”就這樣觀眾一趟趟地跑斷了腿也買不到票,但戲園子外的飛票卻比比皆是,原價只有兩元的戲票,竟然賣到15元!後來經查才知是園主所為。
    日本侵略者侵入中國後,梅蘭芳蓄須告別舞臺。1939年底,在北京最後一次演出時,當時一張票竟賣到四五十元,創下了飛票的新紀錄。
    如果是角兒好、戲好,戲票就要臨時加價,最早是加二三角,後來越加越多。20世紀20年代,梅蘭芳在津演出全本《洛神》、《俊襲人》等劇時,原本一元的戲票,戲園子就已臨時加價到兩元,飛票的價就更高了。
(來源:羊城晚報)
戲飛=飛票???
DIY :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身 !

《河湟有感》司空圖
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1 個讚好! TOP

飛票=貴賓票吧

TOP

又上了堂歷史知識,Thx for sharing

TOP

廣東話戲飛中的飛字應是由英文 fare 而來

TOP

引用:
原帖由 gtoray 於 12-2-2016 12:05 發表
廣東話戲飛中的飛字應是由英文 fare 而來
X2
香港廣東話中的飛, 全面普及化應該係源自1921年開始的巴士服務, 普羅大眾雖然譯唔出Vehicles and Traffic Regulation Ordinance, 但bus就好快變成巴士, 而fare就好快變成飛.

當然亦有其它講法, 例如有說19世紀未廣東粵劇戲班公演時有人多爭買戲票, 賣票的就會把票包住小石塊掟俾出價較高者, ie.票會飛->票=飛...我照抄都覺得有點牽強

[ 本帖最後由 loveless 於 12-2-2016 13:17 編輯 ]

TOP

其實我想話,普通話,北京話,山東話講個飛字都是同音。

TOP

引用:
原帖由 gtoray 於 12-2-2016 12:05 發表
廣東話戲飛中的飛字應是由英文 fare 而來
又係禾
DIY :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身 !

《河湟有感》司空圖
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TOP

引用:
原帖由 sovietarmy2012 於 12-2-2016 16:30 發表

又係禾
都係咕稿,覺得呢個比較合情理
反而不知內地是否有X飛一詞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