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自動步槍 (或一般市民眼中的「機關槍」),如果說「M4」,也許不諳槍械的門外漢會一頭霧水,反而一說「AK 47」這名字,卻是無人不識無人不曉。
尤其是對香港人來說,AK 47 恐怕是唯一一柄在新聞上直播開火掃射的武器,因為這正是當年「賊王」葉繼歡尋找夢想的工具,實成一時佳話。
AK 47 於1947 年在前蘇聯面世,屬於在當時仍然是新概念的「突擊步槍」種類。
所謂「突擊步槍」,就是設計輕便,火力介乎傳統戰鬥步槍和衝鋒槍之間的步槍,一般可以作全自動發射,同時讓步兵維持機動力和火力的武器。
一般是使用「中威力子彈」,也就是彈頭比步槍彈輕一點,彈殼短一點的彈藥。
這樣的話雖然讓每發子彈的威力減低,但槍支的藏彈量可以提升,連射時亦更易控制後助力,可在瞬間提供大量火力。
史上第一柄突擊步槍是STG44,由德國於1944年生產。雖然這柄步槍的概念是非常先進,可惜的是正值二戰末期,
無論這柄步槍如何優秀,STG44 仍趕不及全面裝備部隊,德國已戰敗投降了。
雖然STG44 並未被發揚光大,但 AK 系列的設計者「卡拉希尼柯夫」卻因為STG44 的出現,產生了「德國能做出這樣的好槍,蘇聯也可以。」
便開始設計新款步槍,在經過數個初型後,再製作出AK-46,再衍生出 AK-47 突擊步槍,並成功說服蘇軍使用,成為一代名槍。
當中AK 系列的設計理念亦確實有參考了德國的STG44 突擊步槍。
AK 跟M16 系列不同,M16 生產初期,可靠性實屬相當一般,尤其是在熱帶或潮濕地區,更是故障連連,亦引得美國大兵們常常投訴。
後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才慢慢變得耐用和可靠。
反而 AK-47 在初期生產時已是相當可靠,即使環境惡劣、槍機跑進沙土塵埃、或是缺忽保養,甚至子彈質量欠佳,AK 步槍仍然可以正常射擊。
AK 47 使用的是7.62 x 39 mm 彈藥,在突擊步槍種彈藥入面算是威比較高的。
然而有一好沒有兩好,在追求極限的可靠性和火力之下,AK 系列的的準度卻談不上頂級,比M4/M16 之流相比是差了一點半點。
AK 準度不佳,主要是體現在「全自動射擊」這一環節上,
這是由於AK 用的是長行程活塞設計,在射擊時,活塞連同槍機同時運動已讓槍支帶來不少的晃動,
再加上為著追求零件設計簡單、生產容易和射擊可靠,零件跟零件之間會有較大的隙縫以便排出異物,這也是讓AK 準度下降的原因。
可是雖然說AK 的準度稍遜,卻也不至於惡劣。之前看過一些舊視頻,應該是歐美的教官,有提及「AK 在200 米以外已經是不大可能命中」之說,
這也許是歐美國家對AK 的一種刻板印象。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尤其是單發射擊,AK 系列就算用照門準星,射擊500 碼目標仍然有一定命中率。
REF:
AK 系列製作成本低廉,結構簡單,耐用可靠,同時不需要大型工廠生產,甚至連家庭式手作工房亦已足夠製作出AK 步槍,
網上不少資料談及中東地區一些村落,土炮生產AK 或其他步槍已有數十年之久。
詳見:
AK 這種較低的製作需求和成本的武器,對於不少軍費有限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有相當吸引力的。
同時由於多國均有製作AK 步槍,或是仿製品,AK 步槍在世界存量保守估計超過一憶支,這也令AK 步槍幾乎出現在世界任何一場戰鬥之中。
無論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邊境地區衝突,聖戰組織,恐怖分子,或是打家劫舍,當中亦不乏AK 的身影。
亦正因AK 系列用戶廣泛,良莠不齊,多少亦讓人感到AK 就是「壞人用的槍」。
在遊戲「CS」中,也明顯地分劃分了,拿AK 的就是恐怖份子,拿M4 的就是反恐精英,
而在電影中也很少看到主角會用AK 步槍來做主力,都是留給壞人用的,這是多數人對AK 步槍的刻板印象。
繼AK-47 面世以後,大體上有三次改進,主要都是優化生產工序和降低成本,還有減輕槍身重量。
最後在AK 47 第三型之後再改進,最後由蘇聯軍方命名為AKM ,直譯為 卡拉希尼柯夫 式 自動步槍 現代/改進型。
主要改進的是槍機用沖壓工藝製作,並用焊接結合,AKM 重量比AK 47 第三型輕了約半公斤,
彈匣亦改為輕量合金而不是鋼製,新增槍口防跳器,還有用了樹脂物料製作手柄,
整體而言重量是輕了不少,而且生產成本降低,亦有利大量生產,
截止目前為止,AKM 是整個AK 家族入面生產量最多的款式。
回看玩具界,中港台 GBBR 大戰至今起碼有十年以上歷史。由最初的WA系統,到後期各廠各自優化後的系統,例如GHK、VFC 、WE、KSC、G&P、INO 等廠紛紛製作出自家的產品。
一時之間可說是百花齊放,眼看不同款式的玩具槍前仆後繼地「GBB」化,每支也有高度仿真的結構和拆解方式,強勁的後助力和音爆,實令不少氣槍友大為興奮,
可是這種行船爭解纜的文化之下,「新款式」幾乎已經是銷量的保證,但代價卻是很多GBB 廠在「性能」上根本不到位,甚至是「不合格」的程度,反正出新款就會有人買了,
何必花那麼多時間去優化和修正?恐怕這種心態是當時大部份廠家的宗旨。
當時更有一些人士高舉「不懂修理別玩GBB」的理論,不知何時起,玩個玩具都要專業知識和維修能力,個人認為是GBB 史上的一段黑歷史。
時至今日,GBBR 雖然談不上「取代電動槍」,但確實把以往電動槍為主的市槍吃掉了幾乎近半,
這段日子入面,氣槍界大廠 TOKYO MARUI 在做甚麼呢?主力仍然是電池動力玩具,先鋒是次世代EBB氣槍,可說是MARUI 的生命線。
同時亦在發展數個系列,手拉狙擊有一個給人講一句的失敗之作「新次元」,還有電動散彈AA12,氣動拉一打六散彈,失敗作二號M320 榴彈炮等等。
雖然很多產品都頗有玩味,但偏偏MARUI 就是死都不肯往「GBBR」部門投入多一點,頂多是出了一柄 「MP7」GBB 版本,
而且還是用來自AEP 電動衝鋒槍的殼,不敢投資全新開個全尺寸的模具,
由此可估計MARUI 內部對「將GBBR 市場定為主力」實在有不少反對的聲音。
可是事實卻不如MARUI 所願,GBBR 市場一直發展,MARUI 在GBBR 市場並無多少投入,一直只能作壁上觀,
而次世代系列雖然成功重生了 MARUI 電動槍市場,可是電動槍整體的萎縮卻不是次世代可以逆轉的。
直至2014 年,MARUI 終於祭出了大招,MARUI M4 GBBR 氣動步槍,這可說是望穿秋水的產品,甚至那時在氣槍展也有試玩版本了,
但在即將確認發售日之時,MARUI 卻突然煞車,直接暫緩發售計劃,只說M4 MWS 有些系統問題,需要再作優化,道了個歉了事。
最後一推遲便是一年,直至2015 年 11 月,MARUI M4 MWS 終於發售了,定價為 59800 日元。
這柄新品配以全新系統,ZET SYSTEM,魚骨,還有軍用液體陶瓷塗層CERAKOTE。
那時台灣GBBR動輒便是三、四千港元一柄,而日本物價比台灣高多了,
MARUI 還敢賣這個價格,單論一層CERAKOTE 已經值數百元了,主觀相信是沒有多少賺頭的。
果不期然,MWS 雖然發售前被各方批評,又說玩具數又不像真甚麼的,但開賣之時已經是貨如輪轉,入多少賣多少,
就算事隔 5 年多的今天,這柄M4 MWS 仍然是熱銷產品。
而且這現象不單是中港台為然,甚至連歐美地方,MWS 開箱或介紹文亦不在少數,
(需知道GBBR 在低溫使用時往往故障連連,因此寒冷地方仍然多以電動槍為主,氣動也多是玩HPA。)
而M4 MWS 發售之後,亦有多種衍生產品,基本上都是M4 素體的,MK18、M4A1、MTR 16 等等。
真正新款式的是日本自衛隊的 89 式步槍,雖然用的都是M4 款式彈匣,但整體設計是跟M4 是完全不同的。
雖然89 式也是一柄好槍,但除了日本人受落以外,基本上是曲高和寡的。
似乎MARUI 大概以1~2 年為期,就會生產一款全新款式的GBBR,大家看89 式都出了兩年,GBB 玩家也忙著猜度下一款式是甚麼。
其實當紅的款色也實在不少,416 本身是大熱,但以M4 為底,也算不上新款式。
之後最有可能的大概是SCAR了,既是新款式,人氣也高。
直至沒多久之前MARUI 放出MP5 的新品剪影,在下還以為是MP5 GBBR ,心想 MARUI 真的是要挑戰GBBR 最麻煩的款式「SMG」了,
既要保持性能,但彈匣又細又易變冷,實在不好做得很。
最後結果卻是MP5 次世代,雖然也有一定趣味,但及不上SMG GBBR 的驚喜了。
而最終給出的答案則是俄系家族的:「AKM」。
AKM 說不上是「當紅」款式」,但卻一定是長青樹,就好像BANDAI 出完RX-78高達便必然會出渣古一樣,M4 之後是AKM,也算得上是合理了。
可是最讓人擔心的是,AKM 槍身是鋼料的,護木是真木製的,這兩種物料,MARUI 也沒有使用,反而是用了合金身和膠托,這在外觀上恐怕是要扣一點分了。
餘下可以注目的的,就是MARUI 能否在設計和性能上將這個缺點的扣分扳平吧。

MARUI GBBR 系列,AKM GBB 突擊步槍。

外型簡潔,經典的俄製武器。

包裝紙盒簡潔,周邊有煙燻痕跡,帶出AKM 的經典味。

開盒,最引人注目的是用類似麻質布的墊底料,上面躺著一柄AKM,一隻彈匣,還有一盒子彈外觀的小零件盒。
開日製玩具的精美包裝,從來都是一種驚喜和享受。(好吧在下承認這不太環保)

類似俄式子彈盒但印的是英文。

「子彈盒」入面當然有子彈,是6MM 的,一個調節AK 準星的工具,一顆槍口保護帽。
另外有上彈工具,以便沒有快速上彈器的玩家使用。
盒蓋有一份類似機密文件的工文袋,入面是一本用色跟包裝盒相呼應的說明書,
一些紙靶和宣傳單張,警示說明等。

說明書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無彈空擊」功能,跟各廠不同,調節是位置是槍身而不是彈匣。

看過說明書才知道,墊料那片「麻布」是有用的,就是拿來包裹著AKM 本體,不知真槍是否都有類似的包裝。

AK 選擇片因為設計使然,使用時必然是會弄花槍身的,因此MARUI 先貼一片保護貼在這裡。
當然就算是會磨出摑痕,應該沒有人會留著這貼紙來使用吧。
另外手柄上也有警示字句,大體上叫大家小心使用。

MARUI 至今的三大GBBR 系列,M4 、89式 和 AK。

先看一下MARUI 特別提及的「特殊印刷」技術,大體上就是將膠托印得很似真木的技術,看起來還真是頗像的,顏色和光擇也有做出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真鐵加工的「釘」位也有印出來,雖然始終是一舊膠,但製作仍然是一絲不苟,典型的日本匠人文化。

真品木尾托上也有這些「釘」的位置。

尾托有活門可以塞入「槍油」。

前柄部份,幾可亂真。

這裡跟其他「木柄」比較一下外觀:
上面是「M1892」馬槍的仿木膠柄,應該很易看出是假木來。
中間是MARUI AKM 膠柄。
下面是 KING ARM M79 榴彈砲真木柄 (自行上過光油)。

槍身方面,頂蓋是鋼料的,選擇片也是鋼料,而下身則是合金。
可見MARUI 將選擇片和下身也塗成有顆粒的上色,而鋼頂則是光滑的。

AKM 彈匣用的是合金,雖然比M4 匣尺寸大上不少,但重量只有 527 克,比M4 匣重15% 而已。

M4 匣則是 456 克,AK 跟M4 裝彈量也是 35 發。

AKM 單發火力為 1.2J 左右,0.3 克BB 彈,WE 2X TOP GAS,當時室溫約為 28 度。

連發時ROF 約為10~11 發每秒,幾乎等同真槍AKM 的 600 秒/分。
比起M4 系列慢了許多,M4 系列雖然用134A 時射頻很正常,約是13 RPS,但一用TOPGAS 的話就會一下子爆發到近乎20 RPS。
似乎AKM 這次是故意設計成這個射速的,而且用TOPGAS 也不會增加多少射頻。

MARUI AKM GBBR 35 發全自動射擊。
可見射頻雖然慢,但第一發和最後一發的射頻基本上都是一樣的,不會發生「先快後慢」的奇怪現象。

MARUI AKM 跟 WELL 資本主義AK 合照 (WE 系統)。

新舊AK GBB 槍身對比。
眼尖者應該不難看見傳統AK AEG 或是GBB,槍身尺寸都是稍微大的,無論是長度或是高度,都是有數MM 之差,加起來就會看得出是「稍微肥了一點」。
順帶一題,市面上絕大部份AK 玩具,無論GBB 或是AEG,火控位置都是做錯了的,這是由於最初生產AK 玩具時,
為了遷就電槍波箱單/連選擇的位置,變成0-1-FULL 三個位置的行程幾乎是平均分配的,
實際上真槍的話,SAFTY 是推到上頂,而連發和單發的選擇位置都是排在比較接近底部。
而之後的GBB 有些直接用回AEG身,有些則不知為何將錯就錯,總是沒有修正這點。
MARUI AKM GBB 就這一點是做對了位置。

用MARUI AKM GBB 的頂蓋放在一柄AEG AK 頂部,可見MARUI AKM 蓋是明顯短了一些,用卡尺量度大概5~7差異左右。

MARUI 的BOLT 和 回膛杆。

回膛杆用的是跟真槍相同的結構,兩個長環結合的方式,在退膛時兩個圓環會重疊,回膛杆整體縮短。

尾部的緩衝塊。
外觀是一整個金屬塊跟BOLT 尾相撞,而中間墊著的似乎不是彈弓,而是兩片厚橡膠。
跟M4 MWS 相比,射擊AKM 的感覺是相對「撞」很多,不像M4 射擊時有彈弓尾頂作緩衝。

AKM BOLT 連長行程活塞結構一體式,總重為316 克,比MWS 或89式都重了不少。

WELL AK 和 MARUI AKM 的槍機設計差異。

MARUI 下槍身一覽,非常多油。

龜毛的日本廠家,在這位置加了一顆小零件,讓大家開AK 頂蓋時,可以稍微將頂蓋彈起。
另一個功能是,頂住頂蓋和槍身的虛位,令兩者不易發出互相撞擊的聲音。

MARUI AKM 和 WELL AK GBB 的下身結構對比,看不到太多的相似性。

尾托拆卸方式簡單,用一柄長十字螺絲批,在尾部活門桶進去,扭鬆即可拆下。

尾托的結構如圖,槍身尾部跟AEG 或GBB 也不相同,中間多了一個長柄結構,最後才是槍托。
這個長柄金屬結構也加強了膠托本身的承托力,敲起來不會有種「空心」的感覺。

槍柄部件通用市面GBBR 的手柄,但螺絲長度需要自行配長一些,M2螺絲就對了。

前節部份結合方式。

從下身匣井可見到銀色部件,那是「撞針」,用以撞擊彈匣出氣閥門,位置設定得非常低。

上彈坡特寫。
另外左邊的大圓盤是HOP UP 調節掣,右邊的是「無彈空擊」固定掣。

只要將綠圈的「無彈空擊」掣撥上,塞入無彈彈匣時,FOLLOWER 會被壓下,同時阻擋出氣閥的欄杆亦會被連動壓下,可以維持空擊。

合金製的彈匣。

彈匣頂部左右分別有四顆塑料凸沿,用意是頂著槍身,減少晃動。

\
彈匣底部是入氣孔,這次MARUI 的彈匣不用特別加ORING,也可以正常灌進TOPGAS,而灌滿後也是會發出「支支」聲音作提示。

當打光子彈後,出氣閥後面這條欄杆便會升起來,令擊鎚敲下時也不能出氣,從而停止射擊。
其實類似的設計在WE P90 GBB 身上也有,分別是MARUI 將這個結構設立在彈匣上,WE P90 則是設計在槍身內。

AKM 上的「無彈停槍」系統,射光子彈後仍然可以扣一下扳機,釋放HAMMER,但不能擊發。

彈匣完全分解圖。

藏彈管是塑料的,安裝時塞進去彈匣入邊,而彈弓尾頂部件很長,估計削一點的話可以增加5~6 發吧。

整個外殼都是一體成型的,這對令彈匣回溫是一件好事。

入氣咀和限流管,一環套一環。
馬記很喜歡的超超超長限流量管,個人建議這個就不要削了,雖然可以裝多很多氣,但沒意思的,反正只可打35 發,反倒會讓性能下降。

槍口用的是14MM 牙,有俄系步槍常有的定位凸點。

馬記槍身跟槍管的固定位置,用的是兩顆六角螺絲,上得很緊,也落了許多螺絲膠,要給點力才可拆到。
而槍身內部形狀跟槍管底座位置是設計得剛好嵌入的,接合位很緊密,只要螺絲上得緊,兩者便會非常牢固,89式的接合設計也是大同少異。

在槍管底部鬆開一顆機米,便可取出整份內管和HOP UP 組。

這部份是「無彈空擊」位置,其實結構頗為簡單。

HOP UP 組一覽。

這個巨大的圓盤是HOP UP 調節鈕。
說明書指引是從彈匣井伸手指入內調節,HOP UP底部有一個小箭咀指示,可調節1~8 度,數字愈大愈強HOP UP。
雖然也談不上很易轉動,但比起M4 MWS 已是好了不少,M4 那個調節真是要手指很長才可以抓到。

原裝槍管長度為200MM,一般GBB 數內管。

如果拿盡外管長度,應該可以塞進400 MM 內管,但火力會增加,煩請嚴格遵守法例,安心把玩。

這次AKM GBB 用的也是「TRIGGER BOX」式的火控盒子,既有利維修,
也更方便出新款式。
而另一個好處是,模組化結構也有利補品廠生產補品,或是槍身款式。當然以MARUI 不是WE ,應該沒多少考慮第三廠的生計吧。
(修正:圖中的選擇片螺絲無需預先拆下)

之後先將HAMMER 壓下,將內部的火控選擇片推至這個位置,即可退出選擇片。(感謝0050100 補充資料)

將火控選擇片從右方退出去,敲出兩條PIN ( 三條PIN 內有一條是假的 ),即可拆出火控盒子。

火控組如圖,一體式,維修也方便。

火控特寫,大體上零件原理也跟其他GBBR 雷同,但結構和排位卻頗有差異。

最後是BOLT 部份,第一個感覺是,MARUI 的設計已是頗為老練了,零件數減少,性能卻仍然保持水準。
這次的BOLT 拆除比任何一柄GBB 都簡單,只需鬆開前後兩顆螺絲,就可拆出飛機組了。

BOLT 下面分別是飛機復位彈弓,再下面就是19MM 直徑巨型飛機。

排在一起便可看到,這次MARUI AKM GBBR 的飛機真是龐然巨物。
左起:WELL AK 飛機,MARUI MWS 飛機,MARUI AKM 飛機。

飛機的拆解也是很簡單,剝下一個ORING ,扭出一顆螺絲,便可以拆開。

這次的飛標款式也是相當特別,是沒有孔的,就好像一個杯一般,跟傳統的MARUI 飛標並不通用。
至於射擊感方面,第一個感覺便是後助力比M4 有明顯的進步,M4 可說是爽快,而AK 則是撞擊感很重,尤其是全自動射擊,
也許因為射頻比較低的關係,每下撞擊的感覺也是明顯的。雖然不能說比台製的會更強,但恐怕也是爭一日之長短了。
唯一比較可惜的是MARUI AK 的結構應該比較難達成「全行程」,因為他的飛機本身比較長,連帶BOLT 也是加長了尾部,
如果要改成接近全行程,要動工的地方不少。
整體而言,MARUI AKM GBB 雖然在材質上及不上中港台製,但性能和設計上卻仍然是頂級品。
雖然在下找不到場地作遠程射擊測試,但觀乎日本玩家的40米射擊測試,134A 動力,MARUI AKM 仍然可以準確擊中目標,
保持了M4 MWS 的一貫水準,準度優異可說是MARUI 的基本配置了。
至於「材質」問題,基於MARUI 的火控是用模組式,其實如果有廠肯做鋼下身,開發應該比其他品牌更為容易,
至於木頭或是戰術魚骨,則已經有一票第三廠在努力了,大可以期待一下。
[
本帖最後由 Dave 於 4-8-2021 10:45 編輯 ]